急诊室“女汉子”:用机器人模拟病人生命体征

09.11.2014  12:37

  11月9日消息:气管插管,从暴露声门、提喉镜,到把拇指粗的管道深入下插到深不可测的气管中,最后通气,这一连串动作的标准耗时是20秒。每拖延1秒,都有可能增加病人心搏骤停、喉头受伤的危险。

  20秒,这是一个合格护士职业生涯中可能经历的无数次考验之一。从“菜鸟”到急诊室“女汉子”,小护士们的“20秒”是如何炼成的?昨天,记者走进设立于仁济医院的上海高级机器人危重症护理实训基地,寻找其中的密匙。

   20秒插个管两次铩羽

  “把头后仰,托起下颌,扒开嘴巴。”“看到悬雍垂了吗?垂直提镜片,有会厌暴露吗?挑一下,下面就是声门。”“像拿钢笔一样握直了,往前进,插!”这是气管插管的分解动作。王思琪每周要在“病人”小妮身上练习两次,她的最终目标,就是在20秒内一气呵成安全“抵达”声门往下5厘米的气管深部。

  这一天,她在小妮身上已经尝试了两个回合。第一次,忘记摘掉小妮嘴里一颗松动的牙齿,结果,在进管过程中那颗惹事的牙齿一下子滑进了气道,“病人”窒息,监护室警铃大作。虽然老师帮着一起抢救,但最后小妮还是因为脑缺氧过久没有醒过来。第二次上手后,尽管精神高度集中,但还是忽略了一个主动脉瘤,结果,显示大出血的监控灯发出了刺眼的报警光,一闪一闪地扎在了王思琪的心里。

   模拟真人各种生命体征

  让王思琪这样爱恨交加的小妮,其实是一具能模拟人几乎全部生理和生命体征的高级机器人。作为一名即将工作的实习护士生,她正在上海最大的护理专业教育实习基地———仁济医院,学习全套的急诊抢救技术。

  小妮是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的昵称。她可以根据电脑设置的案例模块,准确表达出一个真正病人所具有的全部症状。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说,模块可以设定感染性休克、脑疝引发颅内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任何一种危重症疾病,系统会给连接小妮身体的所有监护设备发出指令,使得相关疾病症状表现一一在监护仪上表达出来,“监护设备和真实的急诊抢救室一样,监测数据会根据病情变化而变动。”杨艳介绍,高度仿真使得小妮也有心跳、脉搏、血压,病情加重时会脸色发紫呼吸沉重,心跳骤停时面容苍白浑身冰凉,上消化道大出血止不住时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当场在抢救台上死亡。

  这种互动性让王思琪印象深刻。第五次练插管,她终于平安“抵达”气管深部。因为成功通了气,小妮的呼吸渐渐平缓,心电监护也从一条直线改善为规律曲线。杨艳表示,有时候为了找差错,他们会把抢救实况反复重播,分析每一个动作。

   没有风险允许失败

  “护理的生命线在于临床。”赵爱平这样总结实训的目的。仁济医院是上海唯一的专业护理学教师实践基地和欧美留学生培训基地,她是创始元老,从2012年起引入高端机器人对护士开展高强度实训。“没有真刀真枪训练,出不了急诊室女超人。”她说,这里号称上海最大的“护生工厂”,每年要接受逾千名见习生和300余名实习护士,只使用普通的“标准化病人”———市民志愿者的话,无法还原复杂病情下的各种突发症状。“譬如呼吸窘迫病人,到哪里去找?用真人扮演起不到作用。”她说,过去为了训练心肺复苏技能,护士生要抱着枕头练习,但是往往按了半天也不能确定是否找到精准位置、力气该用几分,而开展机器人实训后,结果可以精确到位置、力度、节奏、时长。

  着眼于为全市各大医院打造“女超人”的杨艳说,在仁济实训基地,没有风险,允许失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患者获得最好的生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