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医生:八成小病人不在急诊范畴

20.01.2016  09:56
急诊室医生:八成小病人不在急诊范畴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东方网1月20日消息:1月18日晚上22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室,80后医生虞进波上班了。与其他儿科类医院夜里人满为患、八九个医生同时坐诊叫号的阵仗不同,六院儿科的夜急诊“冷清”多了。整个二层的儿科楼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员:一位值班医生,一位搭班护士和一名收费员。虞进波一人坐诊,诊室门口稀稀拉拉站着几个家长,基本也是随到随看。

   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

  流感高峰刚刚过去,随着学校放假,病人数量明显下降。这几天,虞进波也稍稍能“”口气了。“前两周,病人非常多,排队等候时间也要四到六个小时,多的时候一晚上要看一百多个病人。现在,一晚上看四五十个病人。”虞进波说。

  “医生,我要开点雾化药,长条形的开五支,圆形的开十支。”十点的夜急诊刚开始,虞进波迎来了首位“急诊病人”———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独自前来,诉求明确,只开药,不看病。短短十五分钟后,诊室又来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裹着一身寒气进屋。

  “没带孩子?

  “嗯,医生,我家孙子一个月前刚生过肺炎,今天又稍许有一点咳嗽,我们都很担心,要么开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雾化药?

  等配药的家属走后,虞进波忍不住向记者吐槽,“什么时候不好配药,偏偏要等到这深更半夜?其实,从我的值班体验来看,来看夜急诊的小病人中,有80%都不在儿科急诊的就诊范围内。”在六院儿科预检处的墙上,挂着一块透明玻璃底绿字的牌子,上面罗列着14种“儿科急诊就诊范畴”,包括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或昏迷等。

  但,这块牌子也就是挂着看看的,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急诊指征来操作,对中国的儿科医院来说,真的太难了。虞进波说得坦率:“人家拖家带口的半夜跑来了,你能不给看?那不得跟你吵翻了。

  吐槽归吐槽,面对着这些发烧、咳嗽、拉肚子、呕吐的小病人,虞进波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的话:“家里的退烧药、咳嗽药还有吗?”“好好休息,多喝点水,发烧是会反复的,不断量体温观察,38.5℃以上可以吃美林。”“回家后不要吃东西了,早上起来吃得清淡点,喝点粥。”……

  从晚上十点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八点,虞进波看了43个病人,这样的夜班他每六天轮一次。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一旁的护士说:“我们这些‘上班狗,,春节都是要值班的。

   家长:“反正衣服都穿了,就来看看吧!

  事实上,很多来就诊的家长,也很少注意到这块“急诊范畴”牌子,他们自有一套送医标准———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唯一的,不管毛病大小,总得让医生看看才放心。对于医生而言,急诊中碰到的病例不少都是小儿常见病,病情也总有反复和发展的过程,家长用不着过于紧张。不过,家长也是满腹委屈:他们不少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慌乱无助之际,总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哪怕是为了得到心理安慰。

  晚上23点40分,一对年轻父母带着2岁的儿子来了,旁边还跟着焦急的外公。5个小时前,他们一家人刚刚来过医院。

  “这一晚上已经塞过两支退热栓了,十点刚塞的,本来都退下来了,现在体温又飙升到39.5℃,这烧怎么退不下来啊?”家长焦急地询问。

  看过白天的验血报告单,虞进波说:“验血没什么问题啊,发烧是容易反复的,这急也急不了啊!

  外公又补充问了好几个问题:“用退热栓的间隔时间是多少?”“万一还没到时间,体温又腾腾地上去了,该不该给药?”……得到医生的用药指导后,一家人才离开了。为何一晚上跑了两次医院?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第一次发这么高的烧,大人实在不放心,就又来了。

  不放心的,还有第一次呕吐的小男孩的家长。凌晨1点55分,一对夫妻带着3岁的小男孩走进诊室,小家伙看起来精神不错,他伸出小手在就诊台上铺的白被单上摸来摸去,还时不时地冲记者笑笑。“周六开始咳嗽,半夜12点咳嗽吐了一次,没吐什么,也就吐了一点水。”妈妈也意识到,孩子的病情确实不严重,但考虑到是第一次呕吐,还是决定来看看。在一旁的爸爸则绘声绘色地描述到,儿子半夜起来哭着喊着要来看医生,“我们想,反正衣服都穿了嘛,就来看看吧!早知道他现在这样神气活现,我就不来了。”———这一“神补刀”让凌晨急诊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虞进波说自己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如果诸如此类的常规病、家长的反复就诊长期占用儿科急诊资源,确实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