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专注急救?市卫计委:救护车剥离非急救业务暂无可能

27.08.2015  20:34

核心 提示 近年来,因120叫车难、等候时间长等引发的纠纷,频频成为热点话题。事实上,目前救护车叫车中,四成左右是转院、出院用车,并非急救业务。为此,各方一直在呼吁把非急救业务剥离出120平台,让救护车一门心思做急救。今天有媒体称:市卫计委正在酝酿将一些非急救业务交由市场运作。对此,市卫计委回应:确实做过相关课题调研,但由于目前尚有许多政策、法律瓶颈,因此暂时无法实现。




120现状:
四成救护车在当"搬运车" 这一比例逐年上升 2011年   急救出车:83.2%   转院、出院:16.8% 2012年   急救出车:69.7%   转院、出院:30.3% 2013年   急救出车:62.8%   转院、出院:37.2%


费爱华

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

救护车来的 最多40%是需要急救的

还有60%是非急救患者

这部分患者我们分析了下

一部分是把救护车当担架的

因为家住得比较高

没有人把患者搬下来

还有一部分人是不愿排队的

他知道救护车来了

医院肯定是绿色通道



去年,全市急救用车量达64.2万次,再创新高。统计显示,目前在全市的120用车中,急救出车大约只占到6成,其余都是转院、出院等非急救用车。事实上,作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每年超过10万人次,有非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上海的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年均有10%的增长,但面对全市每年超过31万车次的院前急救任务,矛盾依然突出。 政协委员提案: 建立非急救医疗转运社会化平台 今年初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曾提交提案建议,希望由市卫计委牵头,建立上海非急救医疗转运社会化的工作平台,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满足社会、特别是老年患者的需求,这一提案得到了市卫计委的回应。


王禄宁

市政协委员

如果能够把这部分的需求分流出来

通过其他的营运方式来解决的话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120真正用到急救用途上


经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出院送至非医疗机构
或非医疗机构间转运
需要特殊车辆进行转运
且不需要任何医疗行为的相关业务
应属于"非急救业务"的业务范围
应通过市场化行为来满足 市卫计委


不过,市卫计委此后虽然展开了调研,但迟迟没有进展。



120剥离非急救业务,难在哪?如何破题? 非急救医疗转运社会化市场运作 面临着营运机构法律责任认定
社会车辆改装许可
车辆人员收费标准等一系列现行法律障碍
目前而言 非急救业务从120剥离走向市场尚无可能 市卫计委、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 市政协委员 王禄宁
希望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
尽快完善这部分法律法规
来确保这样的设施、
既满足城市特殊需要
同时也能够满足营运者合法的权益
事实上,按照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非急救服务并不属于院前急救范畴。市政协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为解决老龄化、特大型城市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问题打通瓶颈,引导社会力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让"120"能一门心思做"急救"!
上海电视台记者   沈倩   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