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立德树人

27.04.2017  0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作为新形势下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紧紧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将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高校是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要求的基层单位、责任主体,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一方面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掌握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领悟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办学使命和校情院情,在落地落实上下功夫,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1]

一、在坚定信心明晰使命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长足的发展,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师生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一线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支撑。“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视野开阔、成熟理性,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也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这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课题的重要基础,也使高校师生增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就历史方位而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和十多年前,具有三点比较优势: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正从蓝图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之初和十多年前,我们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外围的社会、国际大环境很多时候难以起到有效的支撑。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民间舆论场信息混杂,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2] 有时甚至出现“5<2”的现象和状况,即学生在校受五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休日回家两天看到媒体报道及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五天的教育成效竟然比不上两天的影响。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外围环境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有序推进,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既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围大环境。第二,高校内在或者自身生态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有效巩固,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等在高校得到有力推进。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得到显著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态势日益明显,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学校生态体系。第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规律的把握越来越深入。大量高校一线鲜活的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教学成果奖、人文社科课题研究、论坛讲座交流等得到提炼和推广。通过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高教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等行业协会,为一线辅导员加强职业认知、提升技能培训、推进经验分享搭建了良好平台。一大批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潜心育人和理论研究,努力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和学科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央如此高规格地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为了推动高校师生跳出高校来看高等教育,站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谋划和思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服务”的提出,更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新的职责及使命。 [3] 高校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关注和把握三个关键问题:第一,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新任务新要求。高校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考虑,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有许多新命题、新任务是此前未曾关注、未曾涉及、未曾重视的。例如,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向联合国、世卫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人才将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对于这方面的职责和要求敏感性不够,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对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都需要系统规划和推进。第二,站在巩固高校基层角度着力加强院系层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站在全国整体层面,不同高校之间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差异较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而站在单所高校角度,各个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今后一段时期,如何解决院系之间学生工作不平衡,也是高校回避不了的一个关键命题。这其中包括如何构筑恰当的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与激励体系,如何推动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如何基于每个院系层面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第三,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视角探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中心构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都积累、积淀了庞大的数据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创新,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探索构建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中心。汇总学生入校前的高考成绩、高中综合评价,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研记录,以及就业选择、毕业后发展状况等信息。通过对一代代学生相关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思想理论教育手段、载体、方式和学生未来成长的关联度,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更强的学理支撑。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把握两个重点

当前,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在今后一个较长阶段,各方、各个层面、各个主体都将持续发力。作为落实责任主体的高校基层,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应当牢牢聚焦和把握“引导价值追求”和“培育学术精神”两个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引导学生价值追求。“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应当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学生。中国科协曾策划组织“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倡导“校友演绎校友”的方式,推出了一批精品话剧、歌剧、音乐剧。清华大学演绎的是邓稼先,北京大学演绎的是王选,上海交通大学演绎的是钱学森,浙江大学演绎的是竺可桢,等等。而观看《马兰花开》《王选之歌》《钱学森》《竺可桢》等话剧,会发现一个共性特点,话剧的第一篇章都是日寇轰炸与入侵,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这一篇章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启迪,即在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这批青年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觉醒,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努力,这个国家民族就可能没有希望。反观现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还远远没到这样的层次: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能意识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和自己的贡献和作为紧密相关;或者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离开自己,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或是滞后许多年。现实状况是,部分学生视野较为狭窄,经常考虑的是大学期间如何增加人生阅历,增加就业砝码,毕业后如何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少部分大学生甚至对自己,对自己的家庭缺乏一种责任和担当意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义之一,是持续加强对学生“志存高远”、“祖国强盛、我的责任”等责任意识的启迪;引导他们学专业、爱专业,逐步确立“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离开我不行”的雄心壮志和担当精神,树雄心,立大志;引领他们实现国家需要、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大学期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引导学生价值追求,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目标和追求上,必须有效地做好衔接。学生微观层面,是基于个体的“思想”。“95后”大学生,他必然会“”(求索),会“”(考证),会“”(明辨)。国家宏观层面,是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教师中观层面,则要结合国家“政治”大局和学生“思想”需求,善于给同学“讲道理”,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完全如意,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会讲道理;个别教师面对学生就时事热点问起的一些敏感话题,很难结合热点时事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极个别教师甚至“讲歪理”,用自己的臆断或加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等,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和引导。在辅导员队伍层面,也存在热衷于忙学生事务性工作,擅长于学生比赛、活动组织等,但如何做到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办实事又会讲道理,很多辅导员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积淀。善于讲道理,既需要通过经验分享和集体备课,利用好集体的智慧,也需要有丰富的素材和案例的支撑。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沿和第一线,必须善于和学生掌握同一话语体系,擅长用身边事、身边人来解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4]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二,在于培育学生学术精神。不断加强学术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鼓励尊重前人成果、欣赏同行工作的学术氛围,倡导诚信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氛围。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术精神”是其中“”、“”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再出发。学术精神、学术追求也不是简单与成绩优秀画等号。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育学生学术精神,应当关注八个要素:其一是兴趣。学生进大学后,要重新激发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习惯,进大学后可能要经历一番彻底的变革。高中更多培养的是确定性思维:题海战术,考试前一般都会看错题,考试时希望不要遇到没有做过的题型,等等。大学更多培养的是不确定性思维,倡导启迪式、分享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兴趣既包括学专业、爱专业,也包括对于通识课、公共课有热情去接纳。其二是视野。干任何事业要有一张全局图,如果不了解全局和历史方位,未来事业发展很可能是随波逐流。研究基础学科,就要有国际前沿的视野,心里有一份世界地图,明晰全球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大致到什么方位。很多创业的同学演绎PPT时都会放一张全国地图,讲述全国这个行业的公司共有多少家,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这种大局观和全局视野需要在大学中培养形成。其三是进取心。明晰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就得有追求卓越,赶超同行的志气。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文化,表现为在逆境中,可以演化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奋斗毅力,表现为在顺境中,可以转化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其四是专注。在特定时期内得非常专注,把所有精力聚焦,排除干扰。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和学生接触,一些大学生把优秀认为是做简单的加法,在校期间考多个领域的证书;其实“1+1+1”未必等于“3”。大学期间要更多理解和领悟乘法效应,聚焦于一个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成为行家里手,整体给人的呈现会大于“1+1+1”。其五是勤奋。心理学家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职业道路,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有限,而后天努力更为重要。在很多领域,“一万小时定律”被认为是有道理的。大学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也不安排统一的自习,学习看似轻松自由,但要想真正学好、学深、学透,提出高质量的设想和独到的见解,就需要十二分的勤奋。把勤奋作为一种意识,更作为一种终身习惯。其六是批判性思维。大学时代是最具有创造活力的阶段;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多问问“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学会独立思考,具备独立人格,创新就会成为大学生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其七是毅力。毅力和恒心是一种心智状态,需要不断培养训练和强化。毅力首先取决于目标坚定,强烈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人克服许多困境;然后是自信,过往经历使得自己有信心能够面对和迎接新的挑战;其三是路径和计划扎实。这就要求学生擅长把目标分解,积跬步然后致千里。其八是学术诚信。诚信,是社会对青年大学生最基本的期望和要求。大学是塑造灵魂的地方,学生时期的诚信,体现在课业学习、科研工作中,也体现在行为规范上。“始终端好诚信这个碗”,不仅是学生在人格上,对他人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赢得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的根本。    

引领学生价值追求,培育学生学术精神,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高校在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从知识体系、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努力成为栋梁之材,进而也将影响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和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需要跳出日常工作的小循环,努力站在“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全局上审视和看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要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有机统一,我们才能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1]宗河 . 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N] . 人民日报,2016-12-26(1) .

[2]慎海雄 . 创新创新再创新抢占融合制高点[J] . 新闻战线,2014,(7) .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 中国教育报,2016-12-11(1) .

[4]吴潜涛 . 把握好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微信号 2017.04.26  

原文: 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