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老婆”也能上榜? 上海男人如此可爱

11.08.2014  10:39

  近日,“怕老婆城市排行榜”在网上流传,上海又上榜,仍然榜首!该榜单列举了怕老婆的五大特征:惟命是从、工资上交、家务全包、不能发脾气、随时待命。上海男人的上榜理由是:“他们比爱自己更爱娇妻,令温柔娇嗔的上海女人成为全球最令人羡慕的女人。

   龙应台引出老话题

  龙应台在《啊!上海男人》中描述的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上海的男人不需要像黑猩猩一样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发来证明自己男性的价值。啊,这才是真正海阔天空的男人!我们20世纪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从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来的、既温柔又坦荡的男人吗?原来他们在上海。

   龙应台在书中有一段描述:

  “我才不要上海男人呢!”25岁的上海读者翻起白眼,一脸不屑,“长得像个弯豆芽,下了班提一条带鱼回家煮饭,这就是上海男人。我要找北方人,有大男人气概。我就是愿意做个小女人嘛!

  我怜悯地看着她光滑美丽的脸庞,很想告诉她:年轻的女郎,为这大男人气概,你可得付出昂贵的代价,那就是你自己的生命发展。你不知道天下最宝贵的男人就在你的身边呢。

  我没说,只是带着一大团困惑离开这迷人的城市。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吗?不见得。只需看冰山一角:我接触的是上海的所谓文化菁英——碰来碰去都是男人,和在台北,在德国、美国,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在公领域里,社会的资源和权力仍旧掌握在男人的手里。上海女人说起来如何厉害、如何能干,显然还局限在私领域中。两性权力分配的均匀只是浅浅的一层表面,举世皆然。

  龙应台说:《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发表后。英国广播公司BBC邀我上电台朗读《啊,上海男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上海男人那么好,那么先进啊?”我楞了一下。这正是我曾经预期的反应,也是我写《啊,上海男人!》的本意;终于有人“读对”了这篇文章!

   众说纷纭上海男人

   我故意不懂上海

  香港作家马家辉:王家卫导演说我不懂上海人,我必须承认,因为我故意不懂,因为我不喜欢懂,因为我必须承认,我不喜欢上海人。从香港的角度,我从小就记得,听长辈们说的,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男人,逃不出三个字:怕老婆。这是我们香港人常说的,一讲到上海男人,就是给老婆洗内裤这样。第二个特点是狡猾,第三个是小气,抠门。长辈那一代人没办法,他们一想到上海男人就这样说。

   上海男人行中道

  秦天撰文:读了《啊,上海男人》后,心想,到底还是个娘们,感性,表面,琐碎,还有点偏执……端汤的,拎包的,洗女人内裤的,提带鱼的,像个弯豆芽似的,也许有,但决不是上海男人的缩影,当然也不是上海男人的典型。一如隔三岔五单骑闯沙漠冒险也不是上海男人的缩影一样。洗女人内裤的,单骑沙漠冒险的,是上海男人中的两个极端。极端的东西,当然不具有普遍意义。丢弃两端,执乎其中,或许是上海男人的准确定位。我会骑脚踏车,会踩黄鱼车,会开摩托车,会开拖拉机,会开汽车……我缺乏冒险精神,也没闲情雅致,我的重心是把单位的活干好,拿一份不算多也不算少很固定的工资。有闲,读几本书,看几张碟片,写几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偶尔三五老友聚聚,或是搓一场麻将,或是漫无边际的乱侃一通。伊拉克战争、索马里海盗、朝鲜卫星、泰国红衫军,我关注,我了解,但不往心里去。

   上海的“新好男人

  《繁花》作者金宇澄:本埠的“新好男人”,说话声明显更轻,带有“隔手”,“挨下来”等连接词,更喜爱动物,更熟悉电脑,戴耳机,频频消耗纸巾,神色更冷淡,普遍有美术基础,更懂穿着搭配,不闯红灯,不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戴黄金戒指,不赤膊,上车不抢座位,不围在马路边上看别人打牌,情感、金钱更个人化,不吃泡饭酱瓜腐乳。

  所谓新旧上海男人的固定特征是:不属于北方语系,心里喜欢上海;他们敏锐、公平守信、冷静、见多识广、独立细致,分清个人集体关系,尊重女性,追求生活质量——发达社会的男人准则。

  我曾经做了所有的北方农活,看惯无边的原野,我个人从不觉得粗犷有多少魅力,以上海人的承受力自豪。我曾养马牛,杀狗羊,捆扎大豆玉米,做粉条、烧酒,烧窑,盖土房,砌土炕火墙,大口喝酒……这已经并不新鲜!我发现人都是一样的,不管来自哪里,这些事都能应对得好。也曾得到多次褒奖——“你不像上海人”。

   怕老婆是一种谋略

  陆寿钧:“上海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装作‘怕老婆’的男子,实际上是并不怕老婆的,这只是他们在夫妻关系中的一种善意的‘谋略’。

  王战华:“上海男人的这种‘谋略’倒确是让女人给熏陶出来的……上海的男性在全球范围来说,是最辛苦的。他们要在家庭中充当一个很不容易的角色,这使得这些男子在夹缝中练就了一种生存、斡旋的本领……有‘谋略’的上海男人,毕竟是有风度的。

  吴正:“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学是尽可能地礼让出生活上的种种细节来满足他们的所爱者,从而为自己换取更广大的事业的思考空间——而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处?

   上海男人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贡献

  张远山撰文:1949年以后,上海男人进入了有史以来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特殊时期,许多外省市的龙头企业里,技术副厂长往往是上海人,车间主任乃至技术最过硬的老师傅,往往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支援内地(简称“支内”)而去的上海男人。“支内”在许多城市中是个陌生的词汇,而在上海,至今依然是个活跃的词汇。上海上交国库利税最多,上海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如是等等。但贡献最大,而且实际上最有理由有优越感的上海男人,却最受嘲笑。身为“上海男人”的一分子,我有极大的好奇心,想猜一猜这个集体无意识的心理之谜。为什么贡献如此之大,但关于上海男人的笑话却流传全国,生命力如此旺盛呢?

  为什么那么多非上海男人居然自认为在上海男人面前有优越感呢?我认为,许多国人嘲笑“上海男人不像男人”,其实指的是不像典型的中国男人,而典型的中国男人,恰恰是毫不尊重妇女的大男子主义者。因此,嘲笑上海男人不像男人,就是嘲笑上海男人居然身为男人却不欺负女人,就是嘲笑上海男人居然身为男人却不是大男子主义者。而按照典型的中国逻辑,只要不欺负老婆,不是大男子主义者,就是小男人,就是怕老婆,于是理应受到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