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活动日”拓展延伸减轻家长焦虑

17.02.2017  15:37

  孩子一开学,家长就为“放学之后孩子去哪儿”而发愁。新学期第一天,记者走访时发现,沪上不少小学纷纷为孩子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了丰富活动,爸爸妈妈们的“放学焦虑”一下子减轻不少。

  按照市教委规划,本学期将试点在小学开展每周半天“快乐活动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周一至周四3:30放学之后,增加“快乐30分”综合活动;每天放学后4:00—5:00,为家庭确有接送困难的学生提供看护服务,逐步覆盖到所有小学。今年秋季开学,包含这两项内容的“快乐活动日”拓展将从部分试点区域和学校,推广到沪上所有公办小学。

   放学后的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放学后在教室里集中自习,由学校老师负责看护,长宁区复旦小学“爱心晚托班”已开设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2016年起,学校基于学生兴趣,在周一至周五放学后的时间里,开设了17门“快乐活动日+”拓展课程,供学生们自愿选择。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复旦小学校长董海佳告诉记者,上学期,参与集中看护的学生有70多人;参与“快乐活动日+”拓展课程的学生多达428人,占比52.9%。这个学期,学校又新开设了“棒垒球”“打击乐”和“航空模型”3门课程。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把“快乐活动日”拓展课程延伸到了校外。校长钱伟青介绍说,学校通过各种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不定期带领学生走进科学实验室、企业大楼、自然博物馆等校外场所进行实景式体验,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被大大拓宽。

  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的“快乐活动日”拓展,则包含“爱心班”看护和依托社团开展的科技、艺术、体育等多门类的综合活动。

   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孩子放学后

  如此丰富的拓展课程怎么开出来?在复旦小学,学校一方面鼓励有特长、有意愿的教师开设兴趣课程;另一方面发动家长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免费为学校提供课程;还有一部分则来源于学校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这些兴趣课程的开设,不仅解决了“放学后去哪儿”的难题,更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动能。董海佳感叹:“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变化令人动容。”例如在“快乐拓展日+”排球课程的训练中,学校的女子排球队不畏酷暑和严寒坚持训练,取得了长宁区排球比赛的第二名,并在“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中挺进八强。

  在嘉定区叶城小学,不仅有主课及副课老师共同开设的书法绘画、3D打印、足球等体验类拓展活动,还有一支由几十位家长自发组织的“互助看护小组”。为了便于管理和沟通,家长们建了个QQ群,由组长发布看护安排表,每天下午4:00至5:30,轮流派出一人准时进入爱心看护教室。此外,学校还配备了2名非编人员,其中一人和志愿者家长一起守在看护教室,另一人在校门口的临时等候区协助看护,直至晚上6:00。

   激励更多老师请缨“放学后

  董海佳坦言,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如今的主动请缨,学校在激发教师参与“放学后的时光”上,没少下功夫。

  在长宁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拿出专项经费为授课老师提供一定补贴。例如,为参加“爱心看护班”看护的教师提供每次40元或60元补贴;对于参与“快乐活动日+”的教师,根据是否开设课程以及开设课程的时间等要素,每天给予教师30元到60元不等的补贴。

  事实上,“补贴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主动关心教师,激发他们的活力。”董海佳说。比如,一名语文老师在复旦小学开设点心烘焙课程,从材料的购买到课上完之后的教室清洁,董海佳都悉数关心安排。“这名教师愿意发挥所长,开设拓展课,学校就要把配套措施做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渐渐地,老师和学生对于拓展课程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去年春季学期末,2名教师主动请缨,要求在放学后开设兴趣课程;秋季学期结束后,又有3名教师叩开了董海佳办公室的大门。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