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上海理工大学的百年沪江精神

23.07.2014  15:32

张森题写的上理工校训 (资料图片)

      清晨的一缕阳光透过浓密的香樟树叶,洒落在清水红砖的哥特式建筑群上,这是上海理工大学最平凡的一瞬光景,也是黄浦江边这所百年老校散发出的永恒荣光。

 

        “浦江之滨花木扶疏,红楼三五矗立其间,沪江大学在焉。”1906年,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在这里创办。实行男女同校,确立“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创办社会学系,诸多领域开一时风气之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办学传统。百年薪火相传,凝练的“信义勤爱”四字校训更滋养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人。

 

        “盖闻古之学子,必有所得训于其师焉……诸同学能以是四言铭诸座右,何患不成伟人,为沪江光哉?”1919年,求学沪江、浸润校训精神的朱博泉为此四字感慨,在沪江大学学术刊物《天籁报》上撰文以评。此后,他成了“大宅门里出来的银行家”,和无数沪江校友一样,终其一生躬行实践之。

 

        以不世出的才情、对生活的热诚,以及创作的勤奋熔铸成优美诗文的徐志摩,也曾徜徉在这片美丽的校园。沪江融贯中西的气质、开阔的视野,构成了这位新文学著名诗人思想和诗艺追求的底色。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民国法学家吴经熊,“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邓家栋,被称为“打开中国文化与世界一扇窗”的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冯亦代,我国“加权残值法计算力学”创立人、固体力学家徐次达……一串串名字从这里闪耀,一种精神在这里传承。

 

        “信义勤爱”——四个字简简单单,道出的是立身治事最朴素的道理。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校训石静默而立,凝望着每一位从它身边走过的学子。上海理工大学承续了沪江校园之形,也绵延着百年沪江精神。

 

        所谓信者,言信行果、取信于人;所谓义者,含仁怀义、乐善好义;所谓勤者,勤学好问、业精于勤;所谓爱者,仁民爱物、爱国一家。“信义勤爱”四字,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道德的精华,说的是如何“为人”。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思学志远”,对“为学”提出要求。

 

        “爱人者,人恒爱之。”单是一个“爱”字,公私兼尽,便须毕生体悟践行。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抗战时期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为抗日救亡大业献出了生命。81年后,著名文艺理论家、沪江校友徐中玉在《我的沪江岁月》中回忆道:“刘湛恩抗日救国的斗争精神特强,他的牺牲是沪江的不幸,也是沪江的光荣。”刘湛恩曾说,“沪江是个大家庭”,确如其愿,一代代学子在这大家庭中缅怀先贤,勤求智识,献身社会。

 

        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曾就读沪江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和同学们分享:“信义勤爱”的“信”字,在当今社会对于各行各业都很重要。曾任驻美大使的李道豫重返母校,寄望校友:“要加强实干教育,年轻人,眼光要远一点。”

 

        1917年由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是中国第一个大学所办社会学实验基地,开启了中国社会学专业教育的优良传统,即以大学为依托,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2002年创立的上理创行团队,开展了农业保险推广、女囚再就业、秸秆能源推广应用、农社对接等50余个社会公益项目,提供种植培育技术、新媒体营销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继续诠释着“爱”的教育。

 

        如今,这所以工学为主,理、管、经、文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卓越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鲜明特色。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座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一个有思想的学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校史馆里,沪江大学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梅佩礼先生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承载着上理人的梦在黄浦江畔奋勇前行。(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周列  董真)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4年6月17日      版次:第6版      栏目:校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