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言传身教 几度春风终化雨 ——记“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化学学院朱为宏教授

07.06.2016  14:13

    在化学学院,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忙碌的人,来得比学生早,走得比学生晚,经常奔走于各个实验室,他就是朱为宏教授。在短短的两年内,他接连被评为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除了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朱为宏在学生中人气旺盛,2013年,在华理第三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中,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到底是怎样的厚积薄发,让朱为宏铸就了如此的辉煌,让人不禁心生好奇与向往。



    有这样的导师,真好

    每天第一个打开实验室门,晚上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朱为宏对实验室的安全非常上心。精细所的大型仪器核磁共振仪需要定期维护,每到假期,这件事就落到了朱为宏身上。不论寒暑假,他都坚持到实验室办公,一刻也不松懈。他这种严谨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个人。

    据他的学生“爆料”,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8:15,在朱为宏课题组的实验室里,都会出现一个奇特现象——分在3个实验室里的所有研究生要集合起来,架起自拍杆,“咔嚓”拍照。为什么每天都要拍集体照?原来,这是朱为宏教授发明的独特的微信点名法,集体照拍好后,就发送到微信群里,从而起到了点名的效果。

      “这种方法不见得对所有的课题组都适用,但目前我们使用的效果还不错。”朱为宏说。

    组会不仅是学术的天地,更是生活、思想交流的沙龙。课题组每周组会上,学生一一报告一周的工作近况以及科研上遇到的问题,朱为宏会认真听取每位学生的报告并提出意见。除了科研、学习问题,他还经常在组会上询问学生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注意劳逸结合、实验安全”,这些都成了朱为宏的口头禅。每周组会可谓风雨无阻。

    “记得有天晚上下着瓢泼大雨,朱老师从深圳赶回上海给我们开组会,本来他完全可以一个电话取消组会,但是却依然拖着疲惫的身躯出现在组会上,我们心里都非常感动。”朱为宏的一名研究生回忆说。

    “每当我们很晚离开实验室,看到朱老师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心里就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他为科研、为学生奉献了他的一切,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学习、科研更有动力!”这也成了朱为宏的研究生们的共识。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面对实验中层出不穷的难题,朱为宏总能为学生指点迷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实验记录,在学生出现懈怠时,也总是及时纠正。

    “与学生充分沟通,特别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朱为宏非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情绪低落、实验受挫时,会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对科研的信心。

    课题组的一个硕博连读研究生,有一次跟早已踏入工作岗位的同学接触后,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如果继续读下去,对未来也不会有多大助益,毅然决定退学。朱为宏及时与这位研究生进行沟通,前后长达一个月之多,晓之以理,指出其思考中的不成熟之处,使其成功地放弃了退学的打算。这位研究生也于最近在化学一流期刊JACS上发表了论文。


与研究生合影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行不同的管理方法,也是朱为宏所遵循的准则。曾经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刚进课题组时,因身体原因休学一年,朱为宏了解情况之后,认为这名学生不太适合做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多方协调后,安排去做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向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个学生细心周密,特别喜欢在器件上下功夫,在这个研究方向上,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在JMCC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于2015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朱为宏一直坚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做好科研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作为导师,朱为宏关心学生的生活,也注重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在朱为宏的课题组,如果学生在JACS、Angewandte Chemie之类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文章,不仅会获得国家奖学金,还有非常可观的组内奖励,其余的文章则是以文章的影响因子来决定。

    对此,朱为宏说,这些都只是鼓励创新的手段,更多的其实要靠学生自觉,学习、科研除了靠自己,别人都无能为力。他希望学生能知道,做好科研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无论是求职还是深造,科研水平和成果所给予的帮助都不可估量的。

    朱为宏不仅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实验技能,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总是全程对学生论文进行修改。他所带的研究生反映,经过朱老师修改后,自己的论文往往会有长足的提升,使自己获益良多。

    如此肥沃的科研土壤,当然也会结出累累硕果。朱老师的课题组历年来发表在SCI上的文章近180篇,组员们获得的各种奖学金加起来超过40万,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就有9人。

    优秀的老师是优秀科研团队的核心。正如一名学生所言:“如果课题组内一名学生发表了很多好文章,说明这位学生优秀;如果课题组内人人都发好文章,那就是导师优秀了。

    细品之下,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