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心理援助项目落地一年 ——超过50%的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04.09.2014  12:04

医疗,一词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众所周知的医学治疗,其次是隐形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沪上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肿瘤专科医院,在不断追求医疗技术进步的同时,将视角更多地关注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从业者的压力舒缓。

2013年3月起,一个取名“帮帮我”的心理热线正式拉开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援助项目的序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一个以针对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舒缓及从医者职业压力排遣为主要服务内容,由本院和上海市心理志愿者援助总队志愿者共同参与,集电话咨询、集体辅导、面对面沟通为一体的沪上首个以医院志愿者为主体,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援助工作模式正式建成,并且成效显著。

现状,心理援助诉求有缺口

“在中国,肿瘤患者对于疾病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其心理状况的关心。”医院中多位高年资的临床医师表示,“在国外,一些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后,会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而国内却寥寥无几。”

难道说,中国肿瘤患者对于心理援助没有这方面的诉求吗?

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社工部设计了一份针对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表——《心理体验和应对方式》。据悉,自2013年6月起,此份调查表已经是部分病区“新病号”入院时,按意愿填写的一张表格,旨在让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每个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尽早发现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的“蛛丝马迹”,及时干预,从而避免极端伤害事件的发生。

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指出,由于癌症代表的“特殊意义”,一旦被确诊告知后,以往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影响肿瘤病人的心身反应。病人在认知因素的作用下,认识到癌症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危害,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疾痛。这样癌症的诊疗便成为强负性生活事件对病人产生消极影响,出现剧烈的心理变化。

医院社工部通过对累计发放的1800余份问卷分析后发现:逾50%的治疗期肿瘤患者存在焦虑、疲惫感、不确定感等多种类型的心理障碍。

其中,46.77%的患者表示希望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同时发现,面对面沟通和电话咨询是患者普遍愿意接受的两种形式。

针对抽样调查表的情况,医院对心理援助支持项目进行了顶层设计。针对如此大面积的患者心理援助需求,社工部采用了“分类而治”的方法。

据了解,医院在有需求的病区中,在新病人入院宣教课程中,增设了《面对肿瘤,如何做好心理准备》的讲座,由上海心理援助志愿者总队的资深咨询师,给患者讲授面对癌症、抗击癌症时如何构筑强大“心理盾牌”的方法。“同时,我们在门诊周周讲、九个患者康复沙龙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了患者心理调适的授课内容,将心理关怀项目的服务对象从住院患者,逐渐拓展至门诊就医及康复期的患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社工部倪洪珍主任强调。

此外,一条名为“帮帮我”心理咨询热线(64171885)周一到周日12:00至21:00(国定假日除外)正式开通,并对所有在医院治疗的患者开放。这条没有“门槛”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自开通以来,累计接听患者及家属心理咨询121个,处理、危机干预个案2起。

据不完全统计,前来咨询的电话中每个个案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身心状态大不相同,但其在肿瘤诊断前后的思想活动和心理表现是大致相近的。以“我觉得根本不可能,一定是他们搞错了”为代表的否认和怀疑、以那些茶不思饭不想为代表的后悔恐惧型的患者约占咨询者的6成之多。

几乎超过80%以上的咨询者,均能在热线咨询中,基本上找到一种自我缓解和自我调整的方法。如一位淋巴癌患者已经做了6次化疗,病情逐渐好转的周女士,医生让她再做2次化疗巩固疗效,她一边担心不做巩固化疗会为今后复发转移埋下祸根,一边又怕自己身体吃不消,种种的两难选择引起她心情焦虑,继而寻求“帮帮我”心理热线的求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后,建议她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转移注意力,鼓励自己勇敢战胜病魔,这位女士的焦虑情绪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适当有效缓解。

“帮帮我”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师程瑞芸表示,不仅患者有心理诉求,而且始终处于高负荷、高压力环境下的医务工作者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自热线开通以来,热线共为数十位医务工作者做了“职场压力疏导”的个训。“同时,医院适时根据一些突发事件,有针对性地给医务人员进行了2场团训,通过当事人的倾诉,专家的分析,同仁的互动,柔化高负荷工作对于自己身心的损害,旨在建立平衡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职业观,以更加正能量的心态服务临床一线工作。”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说。

创新,“1+1”实现身心同疗

在为期近1年的调研、走访中,乳腺外科、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科、综合治疗科(姑息治疗科)的患者对于心理援助支持的需求较大,而大部分的外科住院患者则是表现出一种“积极求生”的迫切心理。

对问卷分类分析后发现,担心治疗期间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的患者是希望心理干预的“主力军”,占比47.26%;41.29%的患者因对疾病不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心理波动;其他患者则存在睡眠质量差、人际交往有压力等多种负面情绪。 “人患肿瘤之后,心理恐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癌症疾病的不了解,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上海心理援助志愿者总队队长卢静雯说,“而肿瘤医院创建的 1+1模式,即一位医务心理志愿者和一位社会志愿者携手,共同参与个案处置,使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色,达到了更好的干预效果。”

80后乳腺外科护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务心理志愿者总队队长管佳琴,处理过的一个病人让她记忆犹新。那是一个60岁不到的阿姨,罹患早期乳腺癌但半有8年的抑郁症病史。入院前,常年服用精神类药物将她的抑郁症已经控制的很不错。谁知,一纸乳腺癌的诊断报告再一次对其精神状态进行了“重创”。

每天晚上,阿姨始终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各种焦虑、无助、痛苦伴有的绝望萦绕着她,刻在她的脸上。作为一名2008年就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管佳琴较早地发现了患者的心理波动。她笑称自己为一个“本本族”,实战经验还是略显不足。第二天,她就迅速联系了上海市心理志愿者援助总队咨询师走入病区和阿姨面对面“话疗”。

对于那次“话疗”过程,管佳琴表示自己很受启发。同样是和阿姨沟通,咨询师首先轻轻抚摸着阿姨的肩膀:“有什么不开心,你可以和我说说啊,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分担一些呢?”倾听者的角色定位,平和且带有“温度”的语调,轻柔的肢体动作给了患者诉说的勇气。渐渐地,阿姨打开了心门:“我不想切除乳房,我怕这么早去世……”

“原来患者心中的那个‘结’是对疾病的治疗存在认识误区”,管佳琴获悉后,便接着咨询师的话语给予了专业的解读:“你本来就是早期,通过保留乳房手术外加放射治疗,可以实现乳房全切根治术的同等效果,基本实现治愈可能,我们医院像你这类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听罢,原本眼眸中充满无助、恐惧的阿姨露出了希望的光芒,咨询师握了握她的手“你可以的,相信自己,相信医生。”最后,她很是释怀地吐出两个字:“好的!”

短短一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将一个可能发生严重后果的抑郁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管佳琴很是感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着娴熟的话语把控力,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气语调,更多地顺着倾诉者碎片化的信息,抽丝剥茧,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的心理起伏在较短的时间内,由波动趋向涟漪进而实现平稳。”

在以对病情不了解为“导火索”的诸多心理问题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上医务心理志愿者的共同参与,既能从心理层面做好患者情绪控制和管理,也能更好地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对治疗有信心,形成更为良好的依从性。从源头,打消恐惧、无助等心理问题。

据统计,目前医院中14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医护人员组成了一支医务志愿者队伍。每逢个案需要干预时,根据不同病种的患者,每次活动都会保证1位心理咨询师和1位相对专业对口的医务心理志愿者一同到场,进行心理辅导。

事后,综合治疗科成文武教授、卢静雯等专家一行也会每季度对医务志愿者自行处理的简单个案进行督导和随访。通过调阅文字记录以及访谈相关志愿者的处理过程,做好咨询工作的质量控制,给予专业的指导,并通过午餐会的形式,分享大家处理的经典案例。“这种CASE STUDY的方式,让我们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提高我们实战的应用能力。”多位医务志愿者说。

未来,期盼志愿者来源多元化

“肿瘤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多个外在诱因短时期内共同作用的结果。”卢静雯队长说,有些肿瘤患者心理问题的“导火索”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诸如财产分割、子女赡养、善后事宜、了却心愿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对此,综合治疗科护士长黄喆对一位年近六旬的晚期乳腺癌肺转移转者费女士印象尤其深刻。

首次入院,离异多年且无人照顾的费女士病情尤其糟糕,乳腺癌肺转移导致其时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生活上表现为寝食难安。“她经常为自己的病情困扰不已,焦躁、紧张的心理占据了负面心理的70%以上。”黄喆表示,家里一个久病且未出嫁的女儿是她坚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她时常在病区里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和心得,心中虽有苦闷,但通过不断亲诉,其精神状态还算可以。

第二次再入院,病区中再也听不到她的谈笑风生,取而代之的是常年闷躺在病床上,眼泪时不时从脸颊淌下。护士长黄喆发现其心理状态的明显起伏后,主动找来市志愿者服务总队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前来帮助。

一番沟通了解之后,大家获悉,患者的母亲患了重病,重病的女儿膀胱癌复发,妹妹和其抢房子等诸多事宜犹如倾盆大雨一泻而下。此时此刻,现场没有人多说几句话,在场的咨询师也是静静地坐在床榻边,把一个肩膀借给患者,患者哽咽着诉说着近些天的“坏消息”,时不时靠在咨询师的肩头,寻求依靠和安慰,咨询师也是顺势轻轻拍打着费女士的后背……

整整一个多小后,患者的苦水也倒了差不多。在场的咨询师唐老师告诉我们:“受访者情绪激动时不易给予太多灌输和建议,当她倾诉结束,也正是给予建议和心理支持的最佳时机。”

“这么多坏消息同一时间到来,是对你冲击不小。你可以试试看,将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排排序,每件事情的处理步骤再画个图分解一下,看看是不是心里负重感会减轻一些……”咨询师唐女士仔细讲解着。

不一会儿,费女士将要处理的问题根据要求,在纸上仔细勾勒出来。这其中的医疗问题包括其女儿的疾病诊治,在场的多位志愿者纷纷表示会在院内协调及时处理。“其中涉及到处理一些婚姻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我们处理起来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床位医生陈萌蕾表示,如果有专业人士给予指导,患者的心理状况恢复也会更快。

未来,顾文英副书记希望:社会各阶层的热心公益人士都能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医院也将对现有心理关怀的项目内容进行延伸,逐渐加入法律援助、圆梦行动、亲子关系调解等项目。“最终的目的,是汇聚社会上各专业领域的爱心人士和本院的医务志愿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给困扰患者心头的现实问题和疾病困惑,给予切实帮助和解决,从源头解开患者的‘心结’,在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中,给予患者指导、鼓励、解释、安慰和保证,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具推广、复制价值的医院心理关怀项目新路子。”顾文英副书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