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德清模式30年:人才和企业更近了 当地520多家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

04.12.2014  15:54

      上周末,浙江省德清县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会议主题是纪念30年前拉开全国科研体制改革序幕、引发全国关注的“德清模式”。经过30年发展,目前“德清模式”不仅在当地生根开花,而且与时俱进,科技人才和企业的关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从“大逆不道”到人才互通

 

      “德清模式”指的是企业、院校、人才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产学研”互相合作的模式。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大逆不道”。1984年,德清一家乡镇钢琴厂的厂长,从上海钢琴厂高薪请来4名技术骨干。1985年3月,《解放日报》 头版刊登了时任上海钢琴厂厂长的一封来信,信里指责乡镇企业对国营企业“挖墙角”。之后,一些国家级报纸也纷纷关注此事。支持者不乏其人,但更多的反对者认为:“人才自由流动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过一系列调查,1985年4月19日,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滕藤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人才流动利大于弊,应该坚持。”中科院负责同志后来到德清考察,也认为这种全国首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是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最有效的合作方式。
      “德清模式”应运而生,开启了全国企业、科研院校、人才“零距离互通”的大幕。但一开始,合作基本是由企业自发进行的,合作性质单一,范围不广。针对这些问题,德清县通过政府设立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对重点科技合作项目进行补助等方式,使“德清模式”逐渐转化为政府引导、金融支撑的“政产学研金”区域创新体系。

  

“新德清模式”吸引硕博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袁荞龙是德清县“百名硕博士挂职进企业”活动中第一批进驻企业的科技人员,最近受聘担任升华集团德清华源颜料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华源颜料有限公司迫切需要解决产品附加值低、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而袁荞龙主攻的课题正好是这一领域。今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名硕士、博士接过德清22家科技型企业的正式聘书,担任这些企业的副总经理或总裁助理,工作时间半年至一年。
      在座谈会上,这一模式被称为“新德清模式”。德清县科技局副局长沈杭介绍,德清县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历经30年的“德清模式”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年3月,德清县相关部门对全县科技型企业深入摸底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困难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锁定”该行业科研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高校院所。如今德清已有520多家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科技合作关系。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2014-11-27 | 作者:朱晨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11/27/content_41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