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徐汇:托管贯通探索“学区均衡”新路径

04.09.2014  14:11

      如今,翻开徐汇区地图,长桥街道的徐汇实验小学、康健街道的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漕河泾街道的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等新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已陆续破茧而出。而十八大召开以后,徐汇区又开始酝酿起草新一轮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其中明确了以“学区均衡”深化“街镇均衡”的设想,计划在未来一年内选择条件成熟的街镇试行“学区制”,建立学区内部的资源协调配置模式,推进义务教育新一轮的均衡发展。
      在“学区均衡”的规划图中,徐汇区分别选取了公民办联动优势显著的“康健学区”、贯通大中小学及社区资源的“华理学区”和主推师资课程资源共享的“田林学区”作为今年区内先行试点的三大学区,经过前期资源和经验的整合,以及近一年来的品牌打造,“学区制”的雏形已初见成效。

 

  康健学区:民办品牌学校托管公办薄弱学校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在这一天,以国际化教学为特色的世外中学都会开展丰富的节日活动,把学生们聚集起来,让他们和外教、美术教师一起动手画鬼脸、做南瓜灯,亲身体验这一西方节日的快乐。然而,举办这样具有国际元素的活动对于被托管前的康外中学却是想都不敢想的,这里的学生有半数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很难开口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
      幸运的是,去年9月,康外的孩子们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从2013学年开始,徐汇区教育局委托康健地区的民办品牌学校世外中学和世外小学分别管理新建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和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两所被托管学校借助这一优势,承担国际融合课程的试点,率先开始探索公办小学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万圣节’,原来这么有趣!”托管不到两个月,康外中学的学生们就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第一个西方节日,学生们互相装扮的兴奋劲溢于言表。校长厉笑影告诉记者,基于康外的生源现状,国际化理念的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世外方面就先从语言氛围的培养和管理文化的渗透着手带动康外的课程建设和发展。
      “世外输出了业务能力中上的骨干教师到康外任教,其中还包括两个外教,分别在6年级和7年级教授学生英语口语; 另一方面,康外的优秀教师也有到世外任教机会,柔性的师资流动不仅激发了这些普通中学教师身上的能动性和潜力,也在无形中给我们本校的教师带来了促进良性竞争的原动力。”厉笑影补充说,就连世外的高中生们也被调动起来,每周一次深入康外,为学弟学妹们提供“英语角”的锻炼机会。“目前,我们还不能要求康外的学生完全具备世外学生的国际化素养,但从托管初期拓展国际化视野的课程要求来看,康外中学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华理学区:贯通大中小学及社区资源的“大学区”

 

      追溯历史,华理大附中和华理大附小是凌云街道内的两所学校,各自借助华理大的资源开发了理化、科技类的特色课程,但两校之间的特色衔接并不紧密。今年,为了深化这两所学校对口入学的内涵,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华理大共同开展了“学区制”的试点建设,力求通过三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共同发展。
      华理大附小校长顾文告诉记者,每年由华理人组成的“家长志愿者”团队都会深入附中和附小,开展科普讲座、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等。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系的谢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自己的女儿这个月刚刚进入附小学习,但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并不是因为孩子在这里读书我才会来做志愿者,说到底我只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附小的师生讲授了一些有趣的营养学知识,也算是做了一个‘华理人’力所能及的一些贡献,在扩大‘华理效应’的同时,我作为整个学区内的一员也同样是有所收获的。”谢女士说,在她周围还有很多同事,虽然子女都已经上大学了,但依旧乐意继续承担这样的工作。
      “小升初”、“高考”向来是学校教育中家长最为关心的两个阶段,而“华理学区”就利用了大中小学贯通的优势,在附小的五年级和附中的六年级,以及高三阶段做足了“有效衔接”的文章。五、六年级的教师会定期互换授课,而华理大博士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也会走进附中,为学生教授数、理、化及英语等主干课程。
      据华理大附中校长童立贤介绍,所有附中、附小的学生还会在学校组织下参观华理大的校园及实验室。从2009年开始,附中每年还约有30名学生参与华理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高二、高三阶段获得提前进入大学体验课题研究的机会。这样结合了课程衔接及区域文化熏陶的“学区化”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在理工特色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热情以及对“华理”这一学区品牌的认同度。“不少进入华理大的优秀苗子就是从我们这里发现的。”童立贤欣慰地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说,我们还是一个‘大学区’的概念,不仅有校际互动,各个学校还与社区产生交流,师生们在课余时间会以‘学区志愿者’的名义深入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科普讲座、互动小实验等一系列的服务。”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4-09-03 |作者:宋一宁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9/03/content_28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