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政府大院对外开放 今后能看到政府工作状态
徐家汇大修道院建筑一层向游客开放,二至四层仍为机关办公地
政府大院可以进去白相了?是的,记者已经实地体验。位于徐汇区南丹路40号的徐家汇大修道院,坐落于徐汇区政府大院内,前不久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的底楼,成为上海首个对市民开放的政府大院。
徐家汇大修道院有四层楼高,底楼此前是徐汇区检察院办公地,二楼至四楼目前仍是徐汇区政协和区人大常委会的办公用地。
楼上机关部门在上班,楼下市民游客在参观,花这么大力气把市民“请”进政府大院,想必徐汇区政府不是为了图个热闹这么简单吧。
开放的大修道院已年近九旬
落成于1929年10月30日的徐家汇大修道院,距今已有87年历史。为了此番开放,大修道院历经两年多修缮和一年多布展策划,目前一层开放区域为徐汇区展示厅,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使用。
徐汇区历史建筑资源相当丰富,不少建筑目前都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地。但近年来徐汇区逐渐意识到,历史建筑如果仅作办公使用,并不利于文化传承,对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再利用也缺乏一定延续性。
“文化传承要靠人来‘讲故事’,但讲故事的前提是要让老百姓‘进得来’。”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表示。
他说区里此前多次收到市民反映,希望能近距离体验历史建筑,区人大也曾收到提案,希望开放徐家汇大修道院等一批保护建筑。“借助修道院开放,希望探索在开放建筑底楼的同时,维持楼上机关人员的办公状态,让老百姓不仅走入古建筑,也能打破他们眼中政府大院长期存在的神秘感。”
目前,徐汇区展示厅正在展出主题《更新·历程》的徐家汇变迁图片展,通过315张历史照片和图纸反映徐家汇地区百年变迁。未来,这里还将展示徐汇区老百姓的艺术创作,北大厅作为“东方讲坛·汇讲坛”举办场所,将开设月末文化讲座,打造上海首个“文化市政厅”。
徐家汇大修道院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沈晓明表示,优秀历史文物建筑的利用方向主要遵循保护为主、空间开放、坚持公益和文化性等几大原则。“开放历史建筑空间,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和触摸古建筑,更能调动全社会保护历史建筑的热情,培养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考虑修缮管理参观要先预约
徐汇区开放大修道院整层楼作为公共空间,着实下了番决心,但更大的难度是修缮和管理。沈晓明透露,修缮工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大修道院内外都修旧如旧:“如果无法将建筑的历史原貌表现出来,修缮就显得毫无价值。”
由于大修道院建成使用年代已久,建筑内外观都有较大改变。比如修缮前建筑外墙面已被粉刷为白色,经过外墙面清洗后,才发现原有的灰色黄砂砂浆材质;大修道院底层地面原本是漂亮的马赛克地砖,但后来马赛克上被覆盖了层层水泥,修缮时花了不少力气剥落。
除此之外,80多年前的老工艺现在很难复制,历史资料空缺也是棘手难题。
位于底楼北大厅的礼拜堂找不到一张照片可供参考,设计团队只好去档案馆调出历史图纸,并多次拜访早前曾在大修道院附近生活、工作过的老人,最终根据图纸和口述历史,恢复了这座哥特式礼拜堂原有的面貌。在诸多细节如六边形马赛克地砖、壁炉、外窗木百叶等方面,均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
目前,大修道院开放仍处试运行阶段,每周一至周五仅接受团队预约参观,周六和周日则全天向公众开放。负责承接运维管理工作的徐家汇街道负责人仇洁透露,设立预约门槛,主要还是考虑到全面开放的管理难度确实较大。
“楼上仍有政府机关办公,底楼与二楼并未设置门禁,办公空间实际上与开放空间是贯通的。”仇洁表示,目前修道院管理人员主要依靠区政府物业和志愿者,周六、周日安保人员都需要加班。她坦言,管理模式仍在摸索阶段,但有几点原则不会变:不收费、不商业化,并且“既然开了就一直开下去”。
今后还能看到政府工作状态
春节期间,大修道院开放了4个全天和3个半天,加上节后一周双休日的参观者,撇去团队,十天不到的时间里已累积近2000人次客流,厚厚的留言簿已写满三分之一。
李明毅表示,为了减少办公冲突,大修道院将继续实施预约制和休息日全面开放制的双轨并行,未来力求在有序的前提下做到常态性开放,包括研究楼上办公区域的预约性开放,以及在一些特定日期适当向市民开放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过程。“以后政府要做的是内涵开放,让老百姓真实看到政府的工作状态。”
沈晓明介绍,历史保护建筑最重要的修缮原则,就是不改变重要空间的格局。因此,大楼一层与二层之间不设门禁,连相对美观的玻璃门也没装,平时采用人为管理方式,游客走北面正门,政府工作人员一般从东西两侧大门进入,参观时都由志愿者专门带领。
未来政府逐步开放自家地盘或成主流趋势,作为“大院开放”元老的徐家汇大修道院,提前做好大客流准备了吗?
沈晓明回答是肯定的:“现在一楼每个展厅的承载量均为20人至30人,加上走廊和礼拜堂可以分散的客流,高峰时整个展区最多能承载180人左右。”大修道院北侧与南丹路相邻还预留有一个小广场,可做临时停车场和参观者排队区域。
有去过英国的人说,春日暖阳下,看着人流进进出出,这里仿佛有一丝白金汉宫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