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艺术邂逅材料科学

20.07.2017  23:45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吟诗品茶之乐,着实令人神往。诗句中的主角紫砂壶,素以透气性好、透水性强、导热性好闻名,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小组决定在体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材料的优秀性能一探究竟。  

实践工作主要分四步进行:采访,参观,制作,实验。在7月7日实践小组动身前往宜兴。实践工作也便从这一段行程中开始了,在从高铁站到宾馆的路上,处处可见的是与紫砂陶器有关的商铺、公社与博物馆,小组成员深感紫砂制陶产业是该地的支柱产业,调研紫砂陶宜兴是首选之地。 

七月八日上午,宜兴紫砂陶调研小组一行人来到了紫泥公社,公司经理进行了热情招待,带领小组成员来到了古色古香的接客室。经理亲手为小组泡茶沏茶,伴随着袅袅的蒸汽,普洱那浓郁的茶香四处弥散开来,调研小组采访也由此开始了。  

紧接着,参观了紫泥公社里的展品,了解到了紫砂壶界最有名的七老(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每个人的作品制作和设计各有所长,促进了紫砂壶多样性的发展。  

小组的每个人都挑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展品,拍照留念。 

下午,在紫泥公社开始了紫砂陶器制作的学习,深入体验这项技艺。 

结束了一天工作,大家对白天的经历感慨万千,对紫砂产业的展望,对紫砂作品的见解,对亲自制作紫砂陶器的体会,每一样都是宝贵的收获和回忆,不虚此行。 

紫砂陶小组七月九日早上八点半集合,前往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中设有古陶馆、青瓷馆、紫砂馆、均陶馆、美彩陶馆和精品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映入眼帘,大家感受到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 

之后调研小组还观看了大师顾景舟先生的纪录片,顾老那巧夺天工的紫砂手艺和他为了我国传统紫砂文化工艺发展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他为社会所做的慈善深深打动了大家,至此博物馆的参观结束。 

经过中午短暂休息,小组来到有着自明代来有近千年历史的紫砂陶炼制窑——前墅龙窑,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该龙窑利用天然山坡建成,远眺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长龙。这座古旧的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烧成温度紫砂在摄氏1150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天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实践团震撼与古代匠人卓越的智慧,离开之时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其后三天,组员们一刻也不敢怠慢,积极开展了实验工作。 

最后,在达到预期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许多有用结论:紫砂陶相对于普通瓷器,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烧结时的的温度越高,紫砂陶的吸水性能下降。不同配方的紫砂陶吸水性也有显著区别。紫砂陶相比其他制壶材料具有明显优秀的透气性。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对于这些优秀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实验的成功为这次宜兴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