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译学研究走向”研讨会在外国语学院举行[图]

06.06.2015  13:17

6月4日下午,“当代译学研究走向”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多所大学的翻译研究学者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参会。

来自南京大学的张柏然教授作了“当下译学十问”的主题发言。张柏然指出,当今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领域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态可以概括为:在实践层面上——“译入翻译”常胜不衰,“译出翻译”风生水起,语言服务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翻译思想行动还有没有规范意义?张柏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具有当代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在大数据时代,词典编纂、术语管理以及翻译已经经历纸质、语料库,到现在的大数据,整个已经是信息化办公,网络共享。这一新趋势对我们的启发何在?张然然认为大数据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融贯,通过承认复杂的多样性突出了科学知识的语境性和地方性;通过情调事物的相关性来凸显试试的存在性比因果性更重要。大数据提出了“科学始于数据”这一知识生产新模式。另一方面,由相关性构成的数据关系能否上升为必然规律,又该如何去检验,仍需研究者进一步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刘华文教授作了“翻译诗学的当代回归”的主题发言。刘华文和大家分享了他即将付梓的新作《翻译诗学》,他说,这本书是它对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一次尝试。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界的话语被西方译论所主导,翻译研究者唯西方翻译理论的马首是瞻。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翻译界治论者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拿来主义”的倾向严重。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扭转,应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并重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在相互参照借鉴的过程中,更有成效地减少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来自中北大学的张思洁教授作了“传统经学‘经权之辨’之于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的主题发言。张思洁指出,翻译的本质在于言意的二律背反。中国传统经学中的“经权之辨”、文论领域中的“奇正之辨”乃至“虚实之辨”等观点,可为翻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悖论问题提供借鉴。

此外,来自同济大学的许文胜教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学习者友好型”口译教材编纂的设想,并分享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口译现场的经验。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蒋林教授介绍了自己研究团队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会军教授介绍了自己目前研究的进展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们以团队的方式作了“我国翻译理论阶段性研究综述(2000-2015)”的主题发言。同学们分三个小组,通过对17家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详细呈现了对我国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关注点的变化情况。大家指出了过去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建议。

翻译研究领域的专家们还和博士研究生们分享了为学之道。张思洁指出做学问不可缺思辨,否则学问之道不会长远。读博士读的是一种眼界和心胸。参会同学表示,专家们的教诲深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