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海撷星 情归丽娃——记长江学者林华新教授

19.02.2015  20:23

  十世纪三十年代,F. J. Murray和J. von Neumann创立了算子代数理论,这一理论现已成为现代数学中一个起领先作用的热门分支。算子代数的符号“C*”谐音与“sea-star”相同,故而华东师大算子代数研究中心以海星的形象作为她的象征。在算子代数研究中心主任林华新教授办公室的茶杯上便印着这样一颗海星,背面是他名字的拼音,这是属于该研究中心成员独一无二的“海星”。如同投射到海面上的璀璨星光,算子代数吸引着无数研究者,而林华新正是这样一位撷取星光的成功者。

  一顶鸭舌帽,一身格纹毛衣,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亲和而又富有激情的,步伐轻快而矫健,想到事情便要马上去做,动作迅速,充满活力,全然看不出年近耳顺。他总说,研究数学必须得真心喜爱,而且还得“无时无刻不在想问题”。对于数学的热爱以及潜心学术的精神,也许正是他撷取到数学海洋中灿烂星光的原因。

帽子、格纹毛衣、温暖的笑容已成为林华新教授的一种标志

学而有成著于世

  1977年,林华新进入华东师大数学系,开启了他与数学的终身情缘。198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与魅力。两年后他出国深造,并于1986年获得美国Purdue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Oregon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于2000年起先后受聘为我校紫江讲座教授、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教授。

  林华新教授主要研究算子代数及其分类,他的研究成果在世界算子代数界有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零迹秩单核C*-代数的同构分类定理”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分类结果。他证明了广泛唯一性定理,不仅使C*-代数分类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还极大地推动了整个C*-代数理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这项工作还为C*-代数分类理论在其他学科,特别是在最小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创了广阔的前景。该项研究的一些结果在世界上公认最权威的数学杂志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五十余年来,国内单位出现在此杂志上仅十余次。

  林华新教授还在Inventiones Math等其他世界一流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众多的论文,至今共有SCI论文90余篇,美国数学评论还特别作了“Featured Review”介绍其中一个研究成果。此外,他还出版了关于C*-代数分类的专著。由于突出的研究成果,他多次被邀请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报告。1998年,他在EU算子代数会议上作主讲,1999年、2002年、2005年三次被GPOTS(北美最重要的算子代数及算子理论年会)邀请作主讲嘉宾,并组织了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算子代数会议。

  2012年11月1日,美国数学会评选出首届会士,以表彰并认定对数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世界各地数学家。2013年1月,林华新教授被授予为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迄今共有40位华人数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费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和陶哲轩。

  “数学从不讲拿了什么基金、奖项,只讲做什么数学、有什么作用。”正是这种踏实沉稳,支持着林华新这样的数学研究者不断前行。在华东师大工作期间,他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单核C*-代数的分类”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以来,以华东师大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论文,超过了30篇。算子代数中心成立后,林华新又以华东师大为作者单位在Invent. Math.、 PNAS、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Memoirs of AM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极大提升了华东师大算子代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林新华教授办公室里放置了黑板以方便和同仁随时探讨学术

赤子之心馈母校      

  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在美国学习生活,但林华新与母校之间一直联系不断。自2000年起,林华新受邀来华东师大工作。2010年,他更是成功组建华东师大算子代数中心。虽然目前仍是美国俄勒冈大学数学系教授,但林华新一年中有近九个月是在丽娃河畔度过的。采访中,林老师并没有过多谈及为何会选择回母校,但一句“我是在华师大正式开始研究数学的”足以表明其对这所学校的独特感情。      

  来华东师大工作后,林华新教授就一直想着如何提升学校算子代数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并致力于提高中心和华东师大的国际影响力。算子代数中心成立后,为了尽可能发挥研究中心的“聚才”作用,他借鉴美国伯克利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所的做法,在研究中心建立国际研究站。研究站以项目吸引国际顶尖数学家以及优秀人才前来访问或合作,仅设立1-2名固定工作人员。

  “通过此方法,我们可以延请世界各地的优秀数学家来中心交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全球各地的优秀数学家,汲取他们的智慧。另外,通过他们在这里的工作情况,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们,从而确定后续的合作甚至全职聘用。”谈及中心目前正在建设的国际研究站,林华新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且还能提升中心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

在林华新教授引荐下,著名丹麦数学家乌夫·哈格若夫教授被授予华东师大名誉博士学位

  在他看来,人来自哪个国家、具体在哪就职、甚至在研究站能工作多长时间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够优秀,并能切切实实推动算子代数中心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刚开始只是短期,但也许以后就能变成长期合作。要吸引人,首先得要提供一个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机会与平台。” 

  正是得益于国际研究站这种灵活的合作交流方式,我校算子代数研究中心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近三年,每年都有2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数学家前来算子代数研究中心讲学或者合作。2013年,在林华新教授的引荐下,著名丹麦数学家乌夫·哈格若夫(UffeHaagerup)教授被授予华东师大名誉博士学位。

陈群校长、王建磐、林华新与乌夫·哈格若夫教授在招待会上交谈

  关于人才培养,他一直践行“宁缺勿滥”。所以尽管算子代数研究中心每年的硕博士研究生数量并不多,中心专职教师也仅3位,但借助国际研究站平台,该中心每年的学术成果却硕果累累。以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为例,自算子代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林华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以华东师大为第一作者单位在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3篇。其中,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只发表单行本长文。根据《中国基础科学:文献计量》中的统计数据,自1981年到2010年30年来国内研究单位在Memoir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发表论文的总数为5篇,而林华新教授仅2010-2015年便在该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长论文。

  谈及中心的发展,林华新教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做数学是要献身的,因为读数学不会发财。”他以著名数学家张益唐的早期经历为例,指出研究数学是需要有“理想”的,但现在有这种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并不太多。他坦言,虽然数学的作用是超前的,比如数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重要功用;但现在的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关注不够,大量优秀学生都涌向商业、金融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文字| 学生记者 杨雪薇 指导老师:刘金玉  来源| 新闻办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