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强教授做客沪江讲坛品读孔子智慧

02.06.2016  17:11

      5月31日,由上海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沪江讲坛”第二期在综合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强应邀做客讲座现场,为上理师生精彩品读“孔子的智慧”,解析儒家文化中关乎义道和权智的核心内涵。上海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海瑾主持讲座。

      所谓圣贤

      讲座伊始,刘强教授首先就孔子的个人生平做了简要介绍。“《论语·为政》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十五岁立志学道,经三十岁树立学问、四十岁通达人生,到五十岁肩负勇者担当、六十岁达到仁者境界,直至七十岁明晰天理人道、最终实现自由和秩序的双重统一,孔子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精神榜样:人生在世,应勇猛精进、自强不息。”周敦颐言,人道三希,是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刘强教授通过解读孔子的毕生所得及传世贡献,明确指出孔子之所以能受之以“圣人”之名,源于作为一名教育者,他所担纲的不仅是一支蜡烛的角色,更是一盏长明灯,影响于中华文化、造福于千秋万代。

    夫子智慧

      刘强教授将孔子的智慧归纳为生命智慧、政治智慧和教育智慧等三个方面,而其中的核心即为义智。“智在仁中,智在义中,智在直中。”刘教授认为,孔子所说的仁义之道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类大智慧。“和有仁德的人比邻而居是一件美事,只有有智慧的人才可以充分利用仁德所带来的利处,而教人向善则是最大的智慧……另一方面,孝道是个人权利在社会上的最后一道防线,正所谓‘直是智之骨’,孝道理念不能为世俗法令所践踏。”随后,刘教授还对孔子的政治智慧和教育智慧做了简要分析。谈及孔子的教育智慧,他指出,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育法对于我们后世教育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激励学生自主领会新知而非采用填鸭式教学,往往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愤悱启发、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教育方式得法的重要标志。

    治世之学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是孔子对于义智和权道关系的终极判断。这一判断,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夫子气象与内涵。”刘强教授认为,较之于释道的智慧取向,儒家思想所追求达到并形成的是一种心性的学问,是一种君子的学问,是一种关乎治世的学问。“佛尚空,道尚无,儒尚有。清代纪晓岚称:‘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或许是对孔子智慧以及以此为核心所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最贴切的界定。”

      讲座结束后,刘强教授还与部分听众就相关话题进行了互动分享与交流。刘教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系统详实的分析品评,以及其生动风趣的遣词造句,均得到现场听众的一致肯定,讲座效果广受好评。

 

刘强教授主讲现场

 

讲座现场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