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民警上岗更弹性 哪里交通违法多就出现在哪里

13.10.2016  18:45

  上海交通大整治持续半年多,交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一般程序处理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8%、15.2%、48.7%,城市交通文明创建综合指数达到95.24分,全市公交车平均车速较去年年底提高10%……

  这场针对交通违法的战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如何保持常态长效?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上海将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创新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努力打造符合特大型城市道路交通特点的立体化交通勤务管理体系。

  “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为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通过改革也能为大整治常态长效推进提供强大动力。”上海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表示,要继续保持和巩固整治成效,就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提高交通执法管理勤务效能,从机制上入手才能做到常态长效严管。

   道路管理划分责任区

  上海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以“道路交通管理责任”为核心,形成道路交通管理新模式。

  以虹口公安分局为例,进行勤务机制改革后,分局交警支队将原来的5个中队编制划分为4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交警大队。虹口交警支队勤务科科长陈敦钦介绍说,虹口全区划设19个交通管理责任块和38条巡逻责任线。每个责任区下面,再组建划分由若干路口和道路组成、由交警和辅警具体负责的责任块,每个责任块明确一名警长负责,配置不少于7名民警。

  “以前的工作主要是执法和处理警情,现在要考虑从事故发生的源头、拥堵发生的关键、交通违法行为的预防这些管理上的事情,来‘耕好自己的田’。”张熠是虹口交警第一责任区第一责任块的警长,同事们开玩笑叫他“张块长”。相较之前,张熠现在管辖范围更固定,区域也比之前小了,民警上岗时间更具弹性了。“我们责任块7个民警,上岗时间段分好几批,什么时候上岗、在哪里上岗,由实际路面交通情况决定。”真正做到了“哪里拥堵哪里有民警,哪里违法行为多民警就出现在哪里”。

   责任导向推进主动管理

  “责任块就是我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看起来现在工作方式更自由了,实际上压力比以前更大。”张熠说,“110”警情数、违法行为查处数、事故发生数等数据都会纳入绩效考核。

  吴淞路海宁路是两条主干道交叉的大型路口,交通状况极为复杂。原先在吴淞路南向北、外滩隧道入口的东侧,非机动车到和机动车道之间没有隔离,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占道机动车道、横穿马路等情况时有发生,容易引发事故。上任“块长”后,作为一名从警11年的资深交警,张熠决定要消除这处事故隐患,在该处设置活动隔离栏,明确了非机动车道,也在物理上阻止行人、非机动车横穿马路。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非机动车都规规矩矩行驶在道路最右侧,整个路口井然有序。

   警所联动”,“队社联动

  10月11日早高峰,四川北路上车辆排起长队,一辆小轿车跨越单黄线借道超车,逆向行驶……这一幕被路口的治安摄像头拍个正着。在四川北路派出所的指挥室里,民警根据视频截图,采集了该车的违法行驶证据,并开具了罚款200元、记3分的处罚通知。

  在发挥交警“主力军”作用的同时,上海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基层综合战斗实体作用,通过队所联勤实现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全覆盖。目前,上海已赋予派出所交通违法执法职能,允许其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明确由派出所民警承担非市政道路交通事故处置或协助处理警力紧张时段道路交通事故。

  此外,按照“全警动”带动“全市动、全民动”的思路,上海公安积极推动各级基层政府部门、群众自治组织落实管理职责,建立健全队社联动机制。期间,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深度挖潜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资源,注重发挥其视频监控设施较完备的硬件优势,建立实行日常违法发现、传递机制,补充拓展公安部门违法发现范围,一旦发现违法突出问题,及时调警开展执法管理工作,切实形成严管合力。

  长宁公安分局与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各街镇建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破解交通管理难题。大整治期间,区城管部门督促沿街商铺“门责制”,在车辆违停初期就进行劝离,对不肯驶离的车辆鼓励店员用手机拍摄其交通违法行为并上传处罚平台。目前,分局已在全区设立10条“门前清”示范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