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张建国:让学生有更多食品安全的获得感

16.05.2017  03:2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法规与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政府公信力受到多重挑战的当下,尤其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给学生讲授《食品法规与标准》课还需要解决学生从真懂到真信再到真用的难题。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张建国副教授主讲了多年的《食品法规与标准》课,他用新闻发言人的心态,直面学生在专业学习当中衍生的各类问题,将大道理化为小问题来讲,让学生们对食品安全的热话题有了冷思考,在保持理性的同时,也更有耐心地践行作为食品人的职责使命,同时增强对未来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

 

医食学院张建国副教授讲授《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王博 摄)

 

      “所见并非事实”,让科学分析成为食品人的第一直觉
      最近一则网友买到假紫菜的视频在网络上非常火爆,有图有真相的视频再加上“人心太坏”的批判,引发网友的疯狂转载。《食品法规与标准》课上的郭灵杰同学说,“如果没上过这门课,我可能会相信‘所见即事实’而转发这则消息。现在我第一时间就会去分析判断,用食品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和流程去分析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存在媒体夸大和误导,比其他人理性一些。”在张老师的课上,热门食品安全话题是课堂必备的“佐料”,“影响到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人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张老师严厉痛批一些食品从业者的矛盾心态,“有些人自己生产不合格的食品无所谓,但是当自己买到或者吃到别人生产的不健康食品的时候就会极其愤怒,这就是职业道德缺失的可怕。”张老师呼吁学生们发挥专业所学,用科学分析战胜食品安全的谣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一则谣言毁了一个产业的悲剧并不鲜见。前一段时间,卡拉胶和碎牛肉重新制作的牛肉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只能说这种肉相对于原装肉加工过程污染风险更大,并且存在以次充好和以假乱真可能,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毕竟这种肉不是变质肉也不是劣质肉。”学生李称对此也很赞同“中国人是国内一有食品安全问题就谈食色变,但是国外问题牛肉,问题牛奶等也很多,就算是国人那么热衷的新西兰奶粉不也出现了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心态问题,其实中国整体的食品安全是做的不错的,还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具体的事情必须要具体科学分析。”

      不回避尖锐问题,要让学生从“真懂”到“真信”
      《食品法规与标准》课要系统阐述食品标准与法规基础知识,包含各种标准体系、法律法规、许可准入等等。有学生直接抛给张老师非常尖锐的问题,“老师您讲了这么多法律,为什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多发于发达国家?”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问题,“讲清楚法规或者标准并不难,难的是从真懂到真信,如果连学生都不信,怎么还能指望公众相信?”他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要向新闻发言人一样有问必答,他给学生的回答既有正面的引导,也有反问,学生认为当前中国食品法律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张老师说“每一部法律都会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你去了解中国食品安全法规的发展进程,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建国后《清凉饮食物管理暂行办法》是给冷饮冰棍制定的,因为北京地区出现吃冰棍拉肚子的现象。法律的制定要依据国情,老百姓都填不饱肚子怎么可能奢谈食品安全呢?”张老师希望学生要在法律条文制定的速度上看到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积极转变,“中国加入WTO之后明显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多起来了,因为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对国家的食品安全有信心,我们现在10年完善的规定比过去50年都多,这就是中国食品安全的速度。”再者,食品体系涉及企业的食品加工、生产销售、进出口、卫生监管、国家干预等各环节,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往往政府都会被推到最前面,“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张老师在循循善诱中一步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

      活学活用,让更多人也有食品安全获得感
      一个让张老师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老师,食品相关的法越来越多,但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却并没有因此增多。”张老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研究,也参与了多项政府委托的食品领域的课题,“我亲身感受到中国食品安全的积极变化,我就觉得我有义务让更多人也感受到这种变化,要让他们都有中国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在张老师《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团队的努力下,近些年,食品师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广泛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2016年,团队王欣副教授为长白社区居民做了食品安全宣讲首场讲座,获得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响,讲座至今开展了4次。学院团委学生会推出了“食歩芳草”专题系列微信,从学生们爱吃的火锅饮食到校门口早餐车上煎饼果子,借助新媒体力量用科学实验分析进一步推广食品安全的知识,深受师生欢迎。此外学生还精心编纂《月月健康手册》推广食品安全知识,获得社区居民广泛赞赏。

 

新闻中心 王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