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姗姗:志愿投身法律援助 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28.12.2015  09:31

  有着一张娃娃脸、执业才满4年的女律师张姗姗,如今俨然已是上海滩大妈们眼中的明星了,很多大妈开始是从《一呼柏应》、《新老娘舅》、《万万看不懂》等电视节目中知道了张姗姗,继而好感于她平和亲切的律师形象,叹服于她严谨求实的法律思维,最后成为了她的粉丝。

  事实上,这位85后女孩的真正令人敬佩之处是因为她是法律援助律师,在2011年5月正式执业后,张姗姗平均每周都会有一天时间参加法援服务,内容涵盖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接听、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和街道司法所以及基层社区的法律援助服务,至今总计服务时间已超过了1700小时。

   法律援助培养了我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从事法律援助多年,张姗姗的体会是,法援案件的当事人和普通社会案件不一样,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有时还需要法律条文之外的帮助。

  2012年10月,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受了一起援助案件,指派张姗姗担任被告人朱某的代理人。此案原系一起刑事案件,被告人朱某的同乡(一同来沪打工)多次向赵某示爱,均被赵某拒绝,朱某怀恨在心。一天早晨,朱某骑电动车,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硝酸,趁赵某不备,从赵某的后背向其泼洒,导致赵某背部、肩部、颈部严重受伤,后鉴定为九级伤残。朱某被提起公诉,并以故意伤害罪被定罪量刑。

  当时赵某非常无助,除了身体上的伤痛,还有对如何追索赔偿的迷茫,甚至被家人误解。作为法律援助律师,张姗姗在对赵某进行心理安抚的同时,职业的目光让她敏锐地洞察到此案将面临与以往同类案件的不同之处:案件起诉后,正逢刑事诉讼法修改(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对于赵某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她所主张的伤残赔偿金不再得到支持。这对本来就经济不宽裕的赵某来说,可以说是又一次巨大的打击。张姗姗一方面将法律规定耐心向其解释,另一方面也尝试其他各种办法:和承办法官交流,前往被告关押的安徽军天湖监狱做调解工作,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后,在多次沟通下,法官愿意将该案件申请法院的帮困基金,最终法院同意为赵某提供5万元的帮助。张姗姗为受援人争取到了最大限度的经济补偿。张姗姗常说,“法援让我看到了事物的另外一面,培养了我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律师这份职业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解决百姓疾苦、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广大的老百姓同样十分需要我们这些公益律师为他们的合理合法诉求而奔走。我在承办案件中会为每一个受援当事人多考虑一些,把政策用到最大限度,去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