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看世界"活动 在石库门中寻乡土文化符号

05.06.2016  13:49

图片说明:手工艺亲子活动吸引不少大朋友小朋友参与。叶辰亮摄

  6月5日消息:沿着繁华喧嚣的南京西路朝上海博物馆方向一路逛去,经泰兴路,过吴江路,拱形门上一块“张园”牌匾进入视野。6月1日至10日,这座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成为一个大“展厅”,一场为期10天的跨文化艺术社区互动活动———“张园看世界”在这里举行。昨天,露天电影放映、手工艺展示、艺术演出等一系列互动活动在张园跨界上演,这也是上海市民文化节寻找乡土文化符号的重要活动之一。

  张园作为老上海极具魅力的著名私家园林,其发端可追溯到百年前。约在1872年到1878年之间,张园旧址是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龙的私人花圃。后经两次转租,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将其买下,并取名为“味莼园”。张叔和在购入此片土地后,苦心经营,不仅大大扩展面积,更在其中按西洋风格修建园林假山、亭台楼阁,到1885年正式对外开放时,“味莼园”已脱胎换骨成为当时沪上首屈一指的大花园,此时人们已习惯于称其为“张园”。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张园北起今南京西路,南至威海路,东起石门一路,西至茂名北路,现今的吴江路步行街就是原来的张园池塘所在地。这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园内主要建筑“安恺第”是当时最宏伟的建筑,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乃至孙中山、霍元甲、蔡元培等名人都与张园有关……1918年张园停办,原址建起大批石库门建筑民居。

  如今的张园,虽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改为“飞入寻常百姓家”,但魅力依然不减。张园现有房屋一百余幢,是上海种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院内、里弄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今天公寓楼里的人们更为亲密。“我小的时候常常从最前面的一排楼串到最后面的一排楼,非常开心。几户共用一个厨房,很多家长里短就在厨房里聊完了,再由妈妈、奶奶在饭桌上告诉家里人。”居民王艺清回忆道。

  张园石库门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变迁,如何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答案是融入现代生活。记者获悉,6月1日至10日,张园大客堂、安恺第旧址、张园主街巷全部活动对公众免费开放。在这10天里,张园街巷“化身”艺术展厅,智利和上海的艺术家将在这里亲密接触,互相展示彼此的文化,在比较中照见自我,寻找上海的乡土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