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十年来引航船舶增九倍 310名引航员见证

07.09.2014  13:33

  中国仅有2000余名引航员,其中310名在上海。作为航运界顶尖人才,他们见证了上海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

  洋山深水港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整个集装箱吞吐量的46%。每年,从这里进出港的船舶约1万多艘次。每一次外国船舶进出港的时候,都不是船长驾驶--掌舵的是由所在港口派出的引航员。

  在航运世界里,引航员是宣示主权的岗位,也是最顶级的航运人才,目前中国从事这一职业的仅2000余人,其中310名在上海。他们拥有娴熟的技术,能驾驭各种船舶;他们时刻触碰着港口脉搏,见证兴衰。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引航员们说:现在,一年引航船舶数量高达1万艘次;2005年刚开港时,这一数字仅为1000艘次。进入洋山的船舶越来越大,20万吨、30万吨巨轮在这里已是稀松平常。

  2014年上半年,洋山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创下新高:港区一期、二期码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400.0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85%,是洋山港开港以来历史新高。上海港引航站洋山港分站副站长熊华感慨:"工作量大幅增加,引航员数量却几乎没有增加。现在,每名引航员每天要引五六艘船,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再加上工作强度非常大,艰苦可想而知。"

  看似神秘高端的引航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将载运天然气的LNG船靠上城市燃气的传输管线,保证了上海市民日常的天然气供应;是他们将329米的"巨无霸"引领进港,给市民提供稳定的进口产品;是他们将满载生鲜食品的船舶引进上海,让人们的餐桌丰盛美满……

  熊华指着航行中的巨轮说:每艘巨轮上都有1至2名引航员,为了用好每一厘米水深,每一寸码头,引航员们24小时无缝接轨引航。

   高薪高危如履薄冰

  航海世界,有一群人和船长一样站在“金字塔塔尖”,他们就是引航员。引航员,肩负着对进出各港的外国籍船舶实施强制引航、为港航企业提供引航服务、保证船舶和港口安全的重要职责。他们,是国家航海技术的最高代表。

   算风向算潮汐,把巨轮“”上岸

  引航既是主权的象征,又是港口生产作业的重要环节。引航员,是外轮进港后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离开时相送的最后一个中国人。业内常常把他们比作“水上第一国门”。

  “的确有很多人不了解我们。”干了20多年引航工作的高级引航员陈俊告诉记者,“我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说法,是有人以为我们是为船舶提供饮水的。

  洋山深水港引航站副站长熊华形象地向记者描述了引航员的工作:“通俗地讲,类似于代客泊车——当船舶驶入或驶出港口时,出于安全考虑,船长一般都会申请引航。此时,引航员就上船顶替船长的位置,操纵船舶并指挥拖轮将船舶安全地靠入泊位或驶离泊位。

  但船舶并非汽车,无论是体形、重量、行驶环境、操作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潮流、风向等因素的作用,船舶如果朝着目标直线行驶,反而会偏离目标,这就给靠泊带来了很大困难。进出洋山深水港的主要是大型或特大型特殊船舶,造价动辄数十亿元,轻微的磕碰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是大型油轮,一旦发生碰撞导致原油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就像停车一样,船舶的靠泊和驶离是船舶驾驶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20多年来,熊华始终如履薄冰,“引航工作就像绣花,一针连一线,打个简单的比方——要算风向算潮汐,把巨轮‘推’上岸。

   高薪高危充满挑战

  引航员是特殊专业群体,年薪较普通上班族高:从做助理引航员到一级引航员,年薪在十几万元到50多万元之间。但这一职业工作繁重,且具有一定危险性。据美国《时代》杂志调查,引航员是排在矿工、试飞员之后的第三危险职业。

  引航工作中,上下大船会给引航员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挑战,其中最危险一环是爬软梯。引航员从基地出发,坐小驳船爬软梯到大船上,风急浪大的时候,因为小驳船跟大船放下的软梯之间至少存在3至4米高度差,引航员必须在小驳船处在浪的最高点时迅速爬上软梯,否则就会被小船挤碰到——轻则腿部骨折,严重的甚至被小船拖进海里。

  目前,上海港引航站洋山分站拥有高级引航员21人。“他们每一位都称得上是高级复合型人才。每艘船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一次引航任务都充满挑战——这正是职业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