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入校还不够,要引企入股

22.01.2016  12:37
  三七,传统中药;三七皂苷,三七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就“三七皂苷FC新药开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日前与企业签下超亿元大单,有望创造沪上教育系统最大一笔单项合同,其中相关专利的独占许可使用费就达6000万元。公办高校科研经费大多来自纵向课题,由国家和地方直接拨付;而2015年,上海中医大与企事业横向合作经费的合同金额达1.2亿元,较上一年猛增900%。
  
  钱从哪里来?中医大不仅与江苏康缘药业、上海凯宝药业等制药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制”,新增意向基金近亿元,还与天士力集团、扬子江药业、和黄药业、美年大健康等十余家大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学校还按照技术经纪人奖励制度,对校内外促成转化的机构或个人,给予最高额度20万元的中介服务费。由此,企业“朋友圈”越来越大,现有中药新品研发及储备项目、中医自我健康管理仪器设备研发项目已达10余个。
  
  直面观念与体制框框,最具突破性的是与企业合股开公司,真正按市场规则玩市场游戏。最近,上海中医大康缘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张江园区走工商注册程序。原来,校方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研究院+公司”的模式开展合作,三七皂苷FC新药也是双方合作项目之一。在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姚广涛看来,只有“引企入校”,在校内成立上海中医大康缘医药研究院还不够;只有“引企入股”,共同组建有限公司,才能真正捆绑双方的长远利益,不再是技术交易的一槌子买卖。
  
  按协议,企业不仅投入注册资金3000万元,还分10年期投入8000万元额度的研发资金,共促机制创新、人才集聚、新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并借助企业过程管理的经验,来克服技术转移无法完成最后一公里瓶颈。”姚广涛说,经过如此灵活的市场化操作,让新药研发领军人物“落户在大学、取酬在企业”,把原来引不来的人才引来了。
  
  还有跨界合股。上海中医大利用养生保健相关学科优势,与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万科共同成立大型股份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对接医疗与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产业。目前,“申养公司”正在顺利运作,三方合作投入3亿元,其中高校以无形资产投入2400万元股比,南浦大桥下的多幢建筑已成为其养老机构实体。这个校企利益共同体,不仅在市场化养老的投资开发与运营管理领域迅速拓展,还尝试逐步进入老年金融、老年用品等上下游延伸领域,打造全产业链的专业养老平台。
  
  根据中医大教师流动管理办法,学校明确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对人事关系调出学校的人员,学校承诺其完成产学研任务后,仍可回到原来事业编制。因此,中医大护理学院团队已外派企业全职工作。(首席记者 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