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采用开门办规划创新方式 引来社会各界"点赞"

06.01.2015  11:09

  编制规划前,我们先要想明白谁来做规划、规划为了谁。上海“十三五”规划将着力改变传统,先听百姓诉求,再来编制规划,让市民百姓成为参与者。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

  1月6日消息:15.85%的受访市民认为上海最需改善和提升的是医疗,13.96%市民认为是环境质量,12.91%市民认为是公共交通……新年伊始,一份针对“上海‘十三五规划’做些什么”的民意调查报告结果出炉,医疗、环境、交通三大领域成为市民对上海“十三五”最大的期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上海第一次在中长期规划制定过程中引入民意调查方式,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期待,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导向。“规划需要更接地气,要尊重市民百姓的感受度,要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思政说。

  去年12月6日,市发改委在上海地区启动上述有关“十三五”规划的民意调查,调查问卷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海发布”政务微博、市发改委门户网站、“上海规话”微信平台和“上海发展改革”微博五个平台同步推出。截至去年12月30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41份。调查中,市民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高度关注,排名前三的医疗、环境质量和公共交通关注度合计占比超过42%,人们对就业和收入、食品药品安全、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养老等领域也充满期待。具体民生问题之外,市民还对“十三五”期间上海整体发展方向给予关注,市民认为未来上海的核心竞争力最应体现的前三项分别为宜居环境、创新能力和法治环境。

  此次调查也体现了上海“十三五”调查的问题导向,问卷设计邀请市民来为当前的上海“挑刺”,找出亟需改进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进行规划。比如受访上海民众认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医疗服务最需要改善的前三项分别为高价药、自费药比例较大、候诊时间长、医保病人住院难;在教育领域,市民认为目前较为薄弱的前三项分别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

  中长期规划往往具有“高大上”特点,这就使得许多普通市民不了解规划、不关心规划。“编制规划前,我们先要想明白‘谁来做规划、规划为了谁’。”王思政表示,上海“十三五”规划将着力改变传统,先听百姓诉求,再来编制规划,让市民百姓成为参与者。

  上海“十三五”规划前期编制不仅问计于市民,也问计于境内外高校、企业和专业机构,各方专家的观点和专业机构更大范围的调查成为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参考。去年,上海先后启动两轮“十三五”规划课题的开放式研究,先“广撒英雄帖”,面向国内公开招标,去年10月首批研究成果提交;最近,上海又进行了一轮面向国际的招标。

  开门办规划的创新方式,也引来社会各界“点赞”。去年11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北京举行2014零点民声金铃奖颁奖典礼。上海市发改委因为在开展“十三五”规划重大研究中,广泛动员各方力量,进行开放式研究,认真听取民意,非常有创新性和影响力,获得倾听民意政府奖之“开诚布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