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成开车潜在杀手 驾龄5年以上反而容易出事

14.11.2014  11:04

  洋山造成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大巴侧翻事故曾一度让人触目惊心,而驾驶员捡手机、操作失当,和司乘人员不系安全带等均是导致事故发生和伤亡严重的主要因素。昨天,记者采访后发现,如今,开车看手机、刷微信、聊天、甚至是撩头发等都是容易导致司机分神的“小动作”,而这些陋习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酿成惨剧。更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交通肇事者中,驾龄5年以上的老司机反而占了更大的比重。

   刷微信撩头发都可致命

  本月的“东海大桥客车侧翻”交通事故中,司机赵某在超速情况下,俯身捡拾掉落手机,导致车辆向右偏离。在碰擦右侧后,他又向左急打方向,造成车辆失控侧翻,且司机及车上多数乘客未系安全带。

  这样的致命“小动作”绝非个案。2012年发生在G40沪陕高速上海市区方向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毛某因为在车内捡拾眼镜,从而打歪了方向导致车辆失控,在冲向中央隔离带时将路边除草的多名养护工人撞成5死3伤。

  “其实,开车时打手机、刷微信,甚至是聊天、撩头发,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危险动作。”昨天,市交警总队事故防范处副处长侯心一告诉记者,但这些举动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成为一种潜在陋习。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行为也屡见不鲜。

  对此,交警总队有数据统计。在今年1-10月中上海发生的死亡交通事故中,存在“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达204起,占此类事故总数的29.6%。这些行为中有不少都是不良驾驶习惯,包括接电话、不系安全带等。

   执法时较难锁定证据

  “洋山事故中的死伤者如果当时都系上了安全带,伤亡情况可能会被有效降低。”侯心一说。据国内外资料显示,使用安全带死亡率能够降低50%,伤残率能够降低70%。

  事实上,不用手机、使用安全带这样的行为,在交通法规中有着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第六十二条则明确禁止“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然而记者了解到,即使法律对此已有明确说法,但在实际执法时,民警也会遇到如何固定证据这一难题。交警部门表示,尽管其会持续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严处,但更多时候仍需要依靠驾驶员们的自律。

   驾考可能增加模拟状况

  采访中,记者发现,驾龄在5年以上的老司机有时反而容易酿事故。据交警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年1-10月以来,本市共发生一次死亡2人及2人以上交通事故19起,其中,外省市驾驶人驾龄在5年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是主要肇事者,占到10起。不少老司机也坦言,自己因为开车时间久了,往往觉得有了可以一心两用的资本,在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

  记者也了解到,针对实际开车过程中,新手司机不会使用或滥用灯光,以及如何应对雨天、雾天等不同天气等状况,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有意在驾校考试中新增不同道路模拟状况,以便让考生熟悉各种环境下的开车状态。据悉,目前这些研究已经进入实质推动阶段。相关链接

   机动车引发死亡事故“十大陋习”公布

  1、未按规定让行70起,占死亡事故总数10.1%;

  2、违反交通信号23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3.3%;

  3、酒后驾驶19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2.8%;

  4、无证驾驶18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2.6%;

  5、超速行驶12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1.7%;

  6、违法倒车10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1.4%;

  7、违法上道路行驶8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1.2%;

  8、违法变道6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0.9%;

  9、逆向行驶4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0.6%;

  10、违法占道行驶4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