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开幕 “古琴艺术与中国音乐精神”古琴昆曲音乐会举行

26.04.2018  16:33

4月25日晚,2018年复旦大学“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开幕,“古琴艺术与中国音乐精神”古琴昆曲音乐会也于当晚举行。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沈昳丽和专业古琴琴社带来古琴和昆曲演出,任重书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与艺教中心博士赵文怡对话“古琴艺术与中国音乐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之美。复旦大学校长助理苟燕楠出席活动并致辞,400余位校内外师生参加活动。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素来是文人雅士最为爱好与推崇的传统乐器。活动当晚,来自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两位同学首先为现场观众演奏了《阳关三叠》、《渔樵问答》两首经典曲目。随后,来自上海古凡机构的四位青年古琴演奏家先后演奏了《春晓吟》《流水》《广陵散》和《梅花三弄》四首代表春夏秋冬不同意涵的经典古琴名曲并分享了个人学习古琴的经历与感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朴素而幽静的琴声,让现场的师生感受到古琴的悠远意境。

伴随着悠扬的琴声,沈昳丽现场演唱了《牡丹亭·游园》昆曲选段,展示传统音乐与四时四季相互辉映,体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中西交融,相辉相映

王德峰与赵文怡以四季文化内涵与中国音乐精神为主题进行了对话,在展现传统国乐艺术之美的同时,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古典音乐和传统精神的对比,阐述两者的共通共融之处。

赵文怡从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和意义出发,讲解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着重点出古琴的制作工艺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王德峰与赵文怡聚焦古琴演奏的二度创作空间问题,探讨了古琴曲目作曲与演奏之间的关系。精彩的跨界对话,引发在场观众对于音乐内涵更为深入的思考。互动环节中,嘉宾与观众探讨了古琴演奏的自赏与他赏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在当今时代古琴与其他乐器的跨界尝试,探索其普及与传承的方式。

 

修身养德,以文化人

本次“古琴艺术与中国音乐精神”古琴昆曲音乐会拉开了2018年复旦大学“国风雅韵”书院传统文化月的序幕。

据介绍,作为复旦大学书院修身养德育人的一大品牌活动,第二届书院传统文化月将继续深入演绎“国风雅韵”这一主题,通过讲座沙龙、艺术鉴赏、体验教学等形式,涵盖文化精粹、民乐鉴赏、书画导览、工艺体验、太极游艺和民俗文化等六大板块,同时注重“专业式”和“交融式”培育,联动校内外资源,邀请外知名人士走进校园,并与校内专家、学者一起交流,尝试哲思艺术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本届书院传统文化月新增文化精粹、工艺体验、民俗文化等板块,通过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体验传统民俗及手工艺等方式,让复旦师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鼓励大家身体力行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中国根、中国魂的文化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