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探索一条村民参与乡村规划之路

08.01.2016  18:08

          本报讯 近日,我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复兴规划设计所义务组织编写并实施的《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修建性规划》获2015年香港规划师协会年度奖和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一个村庄的规划能获得这个奖是因为这个规划落实后成功走出了一条村民参与规划的道路。”我校规划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四川省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位于岷江流域,是2012年芦山地震的重灾区,那次强烈地震中,该村共178户房屋严重受损。本来,位于宝兴县城稍南的曹家村是一处典型的川西山区传统村落,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周珂带领的规划团队主动义务承担该村规划任务后,经常深入村庄,挨家挨户,走田埂、上山坡,远望近观,他的心里的想法逐渐强烈起来:既然这里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宪法赋予村民的基本权力,我们制定村庄规划就应该让村民积极加入。经过反复讨论、沟通,随后确定了强调村民自治下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村民参与什么?村庄规划分为政府重建和村民自建部分,自建部分我们实行‘滚动编制’,效果不错。”周珂如是说。

              众所周知,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不成文法”——村规民约。于是规划团队首先做的就是与村民开展开放性的讨论,摸清大家关心的问题,然后将这些想一一法落实到规划目标、规划布局及详细方案之中,“我们建议成立了曹家村灾后重建委员会和产业发展自建委员会,邀请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审定,他们有见识有文化,熟悉村里情况,出了不少好主意”,周珂说。用周珂的说法,曹家村的规划方法充满了探索性,首先是根据农民公私分明、强调公平的特点,将村庄重建分为村民自建和政府重建两个板块,针对村民自建设立辅助验收制度;自建的房屋和院落,专门发放规划导则“口袋书”指导村民重建,“口袋书以图为主,让村民读图,效果不错。”周珂说。

            作为一份震后村庄规划,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评估房屋受损与加固方法。据了解,受损房屋震后需加固39户、重建139户,其中灵关规划区内安置46户,散户重建57户,新村点安置36户。

  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规划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要求,规划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领,坚持产业先行、农旅结合、设施配套,整体推进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情,顺应民心的新村建设道路。

  规划围绕打造4A级生态旅游示范乡村这一主题,曹家村以“山水田园、生态曹家”为重建思路,提出“因山就势、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理念,按照“一户一景”原则,精心规划每户单体建筑、景观小品,既尊重群众习俗,又兼顾建筑美感、展示民居特色。新村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牵头,分批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带动作用大的地点,深入推进新村聚居点、农房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仅道路公共设施方面就新建通村路2公里、入户路10公里,新建沟灌5000余米,建成村民活动中心1处,新建垃圾处理池、污水生态处理设施各1处。

  震后产业重建,曹家村依托村内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的优势,确定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主线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开发定位。重建以来,引进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来做精、做强有机产业。目前,已完成新栽种有机茶600亩、有机夹金雪菊300亩和有机粮食、蔬菜种植500亩,林下养殖土鸡2万余只。

            大力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同时,曹家村还计划通过“天芦宝小环线”建设,打造具备接待能力的农家乐20余家,建立农耕文化体验区,打造“摘一次菜、煮一次饭、喂一次猪、采一次茶、插一次秧”等农耕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特色农家服务。

            “规划中,曹家村是被当作生态博物馆来对待的”,周珂介绍,曹家村是典型的川西山区古村落,其文化景观、生态环境、村庄特色都在规划中得到很好地保护,村民新建房屋的传统样式在规划及实施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规划非常自律和克制。

            一个“最少干预的规划”导出了一个青山绿水留得住年轻人的曹家村。苟全营和爱人张云香是曹家村人,重建让他们2014年搬进新房,还开办了“农家乐”。如今,以参与规划的年轻人为代表的曹家村村民都在村里从事农家乐、高效农业等营生,有的牵头成立合作社,“村里既有绿水青山,也能靠勤劳智慧看见金山银山”,他们说不出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