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府通报自贸区一周年情况:改革只有进行时

27.09.2014  12:40

  东方网9月27日消息:经过一年来的建设,上海自贸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接轨全球贸易规则方面,上海自贸区取得了哪些经验?未来一段时间,自贸区还有哪些调整内容?

  昨天,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带领七个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艾宝俊说,“上海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成果四大制度创新

  全球正在形成新的贸易和服务规则,为了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国家建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目的之一就是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实证样本和依据参考,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年来,成果如何呢?“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自贸区推进了四大制度创新。”艾宝俊说,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管理措施更加透明

  自贸区一年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今年6月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调整率达26.8%。建立起了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备案手续可以在5个工作日内办完。上海自贸区实施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企业准入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改为“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质监部门推出了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税务部门推出10项“办税一网通”创新措施等。

  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开放的领域就越来越宽。根据上海自贸区的统计,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已全面实施,目前已经有283个项目落地,并且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今年国务院又批准了新一轮31项扩大开放措施,也已具备正式落地的条件。截至9月15日,自贸区共新设企业12266家,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其中90%以上在负面清单以外。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推出和修订,进一步提高了开放度和透明度,衔接了国际通行规则,为中美BIT谈判提供参考,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艾宝俊说,自贸区若干项已经实现了先照后证,这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准入方式。不过,在负面清单中,有一些行业有管理措施,管理措施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比如企业准入后,需要办理哪些证,企业能否获得、何时获得,应该从一开始就列明,这是自贸区证照改革的下一步方向。

   创新做好“压力测试

  一年来,“一行三会”在自贸区推出了51条创新举措,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

  “自贸区资金流动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和套利管道,这为下一步资本市场压力测试提供条件。”市金融办主任郑杨在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将为国家金融改革做好“压力测试”。在金融市场方面,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经在自贸区内正式挂牌。其中原油期货的上市大约在今年冬季,而黄金国际板已经在本月18日正式启动。

  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落实金融创新制度,推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花旗银行等正在积极加入分账核算业务中,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也将加入。我们计划先从本币业务开始,条件成熟后再拓展到外币。据计划,在分账核算业务开展6个月后国家相关部门将评估,最终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郑杨说,自贸区金融改革,制度创新是首要任务,防范风险是重要底线。

  郑杨还透露,最近上海银监局在自贸区设立了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处,保监局、证监会以及人民银行都在考虑设立类似机构,希望这些新设机构集中办公,将会有一个联合监管及信息共享机制,给金融机构和企业办业务提供便利。

   事权管委会正梳理

  自贸试验区在去年9月29日挂牌以后,管委会已经承接了一部分的事权,有的是委托的方式,有的是授权的方式。按照自贸试验区条例,管委会集中行使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明确发布,目前已经梳理了相关的事权。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管委会“权力清单”预计将在10月公布,这份清单将让自贸区政府的权力更加透明。“这些事权主要集中在融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知识产权等16个大类。比方说建设项目对应上海6个部门的条线,管委会要在守住安全和环保的底线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