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兴业 富民惠民——四川省广安区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纪实

22.07.2014  01:33
    “塘堰整修好后,这200多亩稻田再也不会喊‘渴’了,我们再也不用为缺水的事揪心了。”12月21日,在井河镇晒龙村塘堰整治现场,村民蒋大美一边看工人们浆砌堤坝堡坎,一边满怀希望地说道。

  今年以来,四川省广安区以“推进三次创业,大举农田水利”为主题,做到早规划、早动手,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全区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5亿元,累计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30处,完成渠道岁修清淤1200公里、渠系配套28公里,渠道防渗2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万人,整治病险水库10座,完成农建示范现场1.2万亩,新增有效灌面1.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

规划目标 明确项目 布局合理

  初冬时节,悦来镇马坝村农建示范区俨然成了一片大工地,工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着推条石、和砂浆、砌沟渠,火热的劳动场面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沟渠建成后,稻田能蓄能灌也能排。水利条件得到了改善,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村民们高兴地说道。

  据悉,该区集中资金高标准打造农建示范区,范围包括大安镇南桥、福城等10个村,崇望乡自力、东升等6个村,悦来镇马坝、马庙等10个村,总面积达1.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6000亩,项目建设内容有病险水库整治、山平塘及蓄水池整治维修、公路及机耕道建设等14项。

  据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该区按照编制完成的《广安区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等,以规划为龙头,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水库除险加固、渠道配套防渗和节水改造,以及小微水利建设,在项目、资金及技术上向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予以倾斜,促进了全区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工程管理 规范各项 措施到位

  12月21日,虽然是星期六,但区水务局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一大早就来到悦来、杨坪等乡镇,巡查水利建设项目质量。目前,该区每天在工地现场监管质量的水利技术人员达50余人。

  建好一处水利工程,留下的应是群众的赞扬,而不是质量不过硬的骂名。为此,该局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科学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不定期到工程建设现场巡回抽查,各施工、监理单位积极配合工程质量检查,形成了“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单位控制、设计及施工单位保障、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重视水利工程修建质量的同时,该区更加注重工程建后管理,探索出“建管合一”的建设管理体制和“管养分离”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制定出台《山平塘管理办法》《蓄水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搞好水利统配与灌溉服务,确定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明确责、权、利关系,为工程长期良性运转,发挥工程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工程效益 明显群众 得到实惠

  “水利条件改善后,村内种植了1000亩龙安柚,在柚树下套种了儿菜、莴笋等时令蔬菜,村民收入有了保障。”12月20日,崇望乡白庙村村民在地里收获儿菜时乐滋滋地说道。

  而在一年前,白庙村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差,缺水严重,村民们盼望已久的产业调整始终没法实施。今年,该村通过开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解决了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难题,不仅村民们调整了种植结构,还吸引来了业主种植蔬菜,发展乡村旅游。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让群众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外,该区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办水利,还彻底解决了悦来镇、兴坪镇等乡镇的高台地、老旱区群众多年饱受缺水之苦的问题。通过探索用水管理新模式,依靠协会落实专人负责分水管水,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避免了过去群众抢水争水、乱放水的现象,减少了农村水事纠纷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