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希冀黄河农家俱欢颜
距离上海西北一千公里外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名叫王称堌的小镇,那里的人们从春秋战国时起就世代居住于此。据当地独立编撰完成东周列国之《卫国史》的王称堌镇中学赵中芳老师讲,王称堌镇古为卫国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依黄河肥沃的淤土而繁荣,也因黄河的泛滥而衰落,从国到州,从州到县,古老的文明随旧城湮没在黄河之下,直至今日,成为黄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数千年风雨随历史烟消云散,但是不变的,是黄河滩区人民敢于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对家乡安土重迁的情怀。
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2015年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濮阳分队的师生们,怀着对黄河——孕育了灿烂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无比的崇敬和向往,尝试着从学术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让黄河滩区重新焕发繁荣的发展路径。
“一个人的成才,要懂得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
临行之前,校团委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相关老师为濮阳实践分队举行了专题座谈会介绍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城镇化问题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今的中国,经历了社会巨变的历史阵痛,也响起了迈向强盛的铿锵步伐,经济飞速发展撑起了民族自信,也在融入世界进程中受到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成为中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此行的目的,就是调研如何在保证18亿亩基本农田红线的前提下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城镇化问题,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掘生产潜力,促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生产集约化双提高的现实目的。
同济大学建校以来始终自觉坚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同济学子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各处,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2015年7月,在同济大学校团委、研工部的组织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等专业指导下,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成立了,实践团选择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中西部三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实践地点,组建了五支实践服务分队。本文记录的团队,便是奔赴黄河滩区的河南濮阳实践服务分队。
“解决好河南的问题,有利于解决具有 全国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
实践调研活动伊始,实践团队便遇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困难和挑战。夏季的中原一望无际,天地一线,炎热的天气让呼吸都显得异常困难,随后而来的暴雨、停水、断电、泥泞、疾病又让参与实践调研活动的同济学子们举步维艰。但是在团队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同舟共济的精神再次战胜一个个挑战。天气炎热,他们依旧出发,迎着朝阳进行走访、座谈和调研;停水断电,他们用容器收集雨水,和当地相关访谈对象开展“雨中夜话”;道路泥泞,赤脚穿过一条又一条乡间小道。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当你选择面对困难时,困难也会向你避让。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团队的力量下,没有困难是无法战胜的。
在短短十余天的实践调研中,同济学子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入村庄的调研走访中,前后走访了后项城村、马刘庄村、姜庄村等多个村庄,走访了一户又一户农民家庭,实地了解农民对于黄河滩区迁移安置,实行新型城镇规划的态度和想法。这其中有人口流失严重、村级两委功能基本丧失的村庄,也有产业规模化发展,村民生活较为富裕的村庄,样本的多样化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调研过程,优化了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调查也要讲求方式方法,相对于走马观花、只走访当地规划好的线路,濮阳分队选择了突破局限、创造条件探寻真实结果。在调研途中,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分成若干小组,一方面与当地村镇干部交流,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居民家中实地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在工作时间之外,晨练途中、休息间歇、乡间路旁等都成为他们调研的新形式,力求了解当地农村新型城镇化和黄河滩区迁移安置的真实情况。每天傍晚,在团队老师们的带领下,同济学子汇聚一起进行调研总结会,将各组乃至各人所掌握的资料情况搜集整理,坚持一日一清,及时汇总。
“同济的学生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中国存在什么问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在调研的最后几天,为了持续深入的了解当地农村新型城镇化和黄河滩区迁移安置的情况,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技术转移中心董事长、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校长助理胡展飞、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淑妍等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共同出席了同济大学“濮阳县王称堌镇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未来三至五年期间将会有更多的同济师生来到黄河滩区进行调查研究。
李永盛老师在勉励实践服务团濮阳分队的同学们时说:“作为同济的学生,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中国存在什么问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暑期实践调研看似只是用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不难的事,这却是让同济学子逐步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当代青年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学习知识的过程,如同涓流入海,点滴汇聚以成江河,利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成长了自我的同时触摸到真实的世界,形成客观而有价值的思考,未来的道路上,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