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路的派头

03.07.2015  11:40
路名的典故广东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老上海称“五马路”,是上海开埠前,通往黄浦江边四条土路之一。
广东路也算几易其名。
(图:广东路近山东路西望,路右侧“南洋袜厂”366号、“复兴园”374号、“大庆酒馆”388-392号;左侧“华洋鞋帽”367号、“怡豊袜厂”373号)


开埠之初,修筑今山东中路至河南中路段,名“北门路”、“北门街”;后向西延伸,今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段,名“宝善街”;今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段,名“东正丰街”;1862年,东正丰街向西延伸至西藏中路段,名“西正丰街”。


其中的每一个名字,又是从何处而来呢?


北门路”在上海开埠前,通向黄浦江共有四条土路,广东路所在的位置便是其中一条土路。
1845年,在签订第一次土地章程之时规定,该条土路得以保留,并在1846年以后,被改筑为现代道路。由于该路靠近上海县城的北门,故最初称为,“北门街”。“宝善街”1850年代起,英租界道路码头委员会,将道路逐渐延伸。到1862年,马路的最西端已经到达今天浙江中路的位置。
其中,今天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的一段被称为“宝善街”。
在19世纪60年代,这里是上海的娛乐中心,戏 院、茶楼、酒楼、妓院林立,夜夜笙歌,歌舞升平。
19世纪80年代,随着福州路的兴起,逐渐替代了宝善街的地位。“正丰街”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的一段,被称为“正丰街”,是因为开设在其上的“正丰酱园”。

1862年,随着第二跑马场的拆除,马路再度延伸到泥城浜。新筑的一段,因此称为西正丰街,而原先的,则被称为东正丰街。“广州路”,还是“广东路”?一直到同治四年(1866年),全路改名“广州路”,但是,英文用的却是Canton Road,后来索性译为“广东路”,俗称“五马路”。

广东路也成了上海滩第一条,打破路名规律的马路。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看过去上海公租界的马路命名规律: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城市道路的名称,这是上海的首创,并逐渐影响到全国的大城市。而这套规则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曾任工部局董事的麦都思提出的:
原英租界的南北向道路,统一用中国行政省名为路名。今天,外滩向西的南北向马路依次为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贵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就是当时确定的路名。
同时规定,该地区东西向马路统一用中国城市名命名,如原来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分别被命名为: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早期英文把广州和广东,均叫作“Canton”,而“Canton”更多地是指称广州,毕竟是开埠口岸么。后来,外国人才把广州,另译为“Kwang-chow”。洋行林立早期,广东路东段多是洋行的堆栈。1920年代初,广东路东部则出现了三菱洋行、日清汽船会社等机构,而西段则以商业和居住区为主。大来大楼广东路51、59号。
1920年,由美商大来轮船公司投资委托美籍建筑师满飞设计,1921年竣工。
1923年1月23日,美国论者奥斯邦与《大陆报》合办“中国无线电公司电台”,在该楼内开始播音;同年1月26日,全文播送了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
1929年,中国航空公司在该楼内开业。解放后,该处归上海无线电十二厂使用。永年大楼广东路93号,四川中路路口。
这是中国第一座全部用花岗岩石块砌筑外墙面的建筑,石柱都用红花岗石磨光。
大楼建于1910年,最初是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的产业;但是,造好没多久,就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衰退,永年公司也难幸免。
随后,大楼几易其主,解放前,叫过“三北轮船公司大楼”,那时候是宁波人虞洽卿的产业;解放后,房地局租给培高钟厂,又改名“培高大楼”。
大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底层沿马路的窗上,绚丽的彩色玻璃镶嵌画,描绘的是西方的宗教故事,画中的人物有耶稣、圣母等,保存完好。
这件作品是“上帝保佑”人们长寿的意思,和当年经营人寿保险的永年大楼的意境非常吻合,既有商业气,又充满人性的关爱。三菱洋行大楼广东路94-102号,这里就是前阵子被某P2P公司擅自涂刷,破坏,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菱洋行大楼”。
大楼建于1914年,后长期属于原日商三菱财团在华的企业,成立于1918年的三菱洋行,直到1949年,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
102号的“懿德大楼”,前几年曾一度开过“兰会所”;后来大楼被公开拍卖,2012年时出价2.3亿,竟发生了流标,直到那年的9月,才以1.5亿的价格,被私人买家买走。“宝善街”的痕迹如果说广东路上,还保留着当年宝善街痕迹的话,那就应该在这里,广东路218号-226号的古玩市场。广东路上的古玩集市,最早可以一直追朔到19世纪60年代。这里有家怡园茶楼,茶客的佩件和小件古玩相互鉴赏、交换,逐步形成茶楼古玩市场。同时,一批旧货商在茶楼附近设摊出售古玩,交易活跃。
1921年,商人王汉良集资在广东路191号二楼,开设了“中国古玩市场”,设小间24间,供摊商租用。
1934年,又在广东路218~226号,扩建成上海大古玩市场(称新市场)。抗日战争时期,旧城厢一带古玩商纷纷迁入这里,形成上海古玩商品集散中心。
解放后,上海文物商店在此成立。“文革”期间,文物商店停业。1977年恢复营业,到1998年,营业场地再次改扩建。告别的“渡轮”在广东路、海口路和浙江路三条马路合围的三角地带,坐落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中央旅社。
这里曾是上海主要的旅社之一,历经风霜年代更替,已经成了72家房客蜗居的民居。曾有传说认为,“中央旅社”也是出自邬达克的手笔,然而,久远的一则典故,破解了这个谜团:民国16年,美国人斯威兹和海纳等,在沪开设丽安电器公司,生产霓虹灯。
是年,上海首次出现霓虹灯市招, 就安装在中央大旅社门口,招牌上的中文显示:“中央大旅社”、英文则显示:“Central Hotel”。由此可知,中央旅社建于1927年以前。
这里原是“大流氓”陆连奎的产业。陆投奔青帮大亨黄金荣之后,凭着机灵、善于钻营拍马的江湖手段,几年后便成了上海滩“包打听”的总头目——公共租界督察长。
随后,陆连奎有权有势,开始大肆敛财。先是开了一家百货公司,接着又在南京路上建了大陆游泳池,还创办了中央旅社、中南饭店等。


而中央旅社可以说是陆的“大本营”,旅社内烟房、妓间、赌厅一应俱全,餐厅、舞厅、夜总会应有尽有,只要你有钱,这里绝对让你爽心爽肺。

中央旅社的文化气 电台民国时期的上海,广播电台都是民营的,最早一家是美国人在1928年开设的,每天晚上八点会准时播新闻和娱乐节目。

1930年,在广东路中央旅社611号,陈子祯创办了国华广播电台。国华广播电台多少有名?看看1933年的一张合影便知。
这是电台举办的闻人联欢会,当年,上海著名人物黄金荣、虞洽卿、梅兰芳均出席此次联欢。中央旅社的文化气 书店如今的“中央旅社”三楼,是由新华书店发行所开设“新华苑客房部”。
1951年,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机构扩张,到了1953年年初,书店承租了中央旅社,二、四层为职工宿舍、三层为招待所。
因其干净、周到的服务、廉价和便捷的交通,60多年过去了,这个被简称为“广东路招待所”的地方一直是各地出版发行人士抵沪公干、旅游的下榻之地。常常见到一个比喻,说武康大楼像一艘“乘风破浪的轮船”,与武康大楼相比,如果说中央旅社旧址所在的这栋大楼也像一艘船的话,它就是一艘陈旧的渡轮。
如今,它终于要最后一次靠岸了——走道墙壁上写满的“”字,仿佛在告诉你,这栋显得破败的大楼,即将卸下往昔那些生活的重负。“市工”广东路上还有一艘巨轮,这就是西藏路口的市工人文化宫,过去这里是“东方饭店”。


整栋建筑动工于1926年,竣工于1929年,竣工次年开业。这一地块原来属于新沙逊洋行。


新沙逊洋行是英籍犹太商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老沙逊的儿子),于1872年创办,1880年后,在上海购置大量房地产和经营抵押贷款,并成为了上海房地产大王。东方饭店在这里经营饭店,不仅租金很高,而且到后期连饭店也要归新沙逊所有。但东方饭店仍然敢在这里投资,证明这里是有高额利润回报的黄金地段。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有两家名叫“东方”的旅馆饭店,一家在浙江中路九江路,人称“老东方”,所以西藏中路的这家,就被称为“新东方”。
东方书场东方饭店,既是商业处所,又是文化娱乐的会所,是当时富人享乐休闲的地方,还是一些上海文化单位演出的租场,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旧时热闹非常。
饭店内附设有餐厅、舞厅、弹子房,尤其是楼下的“东方书场”。
上个世纪人们的文化娱乐主要是看戏听书,说的大多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如《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等,有些清末的奇案,也被说书人加工后搬进了书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30日,以筹募职工文娱基金的方式,购置东方饭店为上海总工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工人文化宫里设有上海工人图书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室以及弈棋室、乒乓室、健身房、小剧场,为工人免费提供活动场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宫一度关闭。

1985年,改革开放中,文化宫建立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不断扩大经营,到此来活动的人群范围扩大,已不仅是工人了。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海派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