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2014年非公有制领域人才状况分析

26.08.2015  19:53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非公有制领域人才(以下简称“非公人才”)的现状,由金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人保局、金山调查队和区统计局联合开展了2014年度非公人才状况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金山区非公人才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总数稳中有增 调查结果显示,  2014年我区非公人才的从业人员总量为36.81万人,同比增长0.9%(见表一)。按从业人员类别来看,劳务派遣人员为1.25万人,同比减少29.2%;使用的外省市劳动人员9.79万人,同比增长14.3%;女性劳动人员14.36万人,同比减少3.4%。按从业人员结构来看,36.81万从业人员中有经营管理人员5.7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6%),专业技术人员4.64万人(占12.6%),技能人员23.43万人(占63.7%),其他工勤人员2.99万人(占8.1%)。   表一  2014年度金山区非公有制领域从业人员状况表

指标 2014年(人) 2013年(人) 同比增长(%)
合计 368076 364850 0.9
劳务派遣人员 12487 17625 -29.2
外省市劳动力 97929 85700 14.3
女性 143590 148571 -3.4

      (二)人才总量略有上升,人才占比无显著变化 非公人才是指在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高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工作的从业人员。2014年我区各类非公人才共计11.92万人,同比增长0.3%,占非公从业人员的32.4%,与2013年基本持平。其中,经营管理类人才5.75万人,占48.2%;专业技术人才5.53万人,占46.4%;技能人才1.52万人,占12.8%。 二、金山区非公人才主要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增长较快,技能人员占比高         从非公从业人员结构来看,2014年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分别占非公从业人员总数的15.6%、15.0%、63.7%,技能人员与去年相比减少了3.5%,但占比仍相对较高,其中,初级工占全部技能人员的58.6%,比例较高。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为5.53万人,同比增长19.6%,是各类人员中增长最快的一类(见图一)。 (二)行业间人才流动加快,传统行业人员减少 近年来,随着金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非公有制领域各行业人才流动加快。根据调查结果,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区非公人才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人数为5.37万人,同比减少1.2%,占总数的45.1%;其次为批发零售业,为1.76万人,同比增长16%,占14.8%;第三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1.29万人,同比增长6.1%,占10.8%。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人才有302人,占非公人才总数的0.25%,占比与去年基本相同;第二产业人才有6.59万人,占55.3%,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才有5.3万人,占44.5%,同比增长0.1%。 从近两年非公人才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人才流向第三产业并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传统行业受到人才流动的冲击正逐步增强。 (三)非公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高学历人才占比扩大 从2014年全区非公人才队伍的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占比显著增加。研究生及以上为2119人(占人才总数的1.8%),同比增长2.6%;大学本科人才增长最快,为22906人(占19.2%),同比增长28.6%;大学专科29359人(占24.6%),同比减少22.8%;中专及高中45110人(占37.9%),同比增长26.7%;初中及以下19665人(占16.5%),同比减少22.2%(见表二)。可见,2014年我区非公人才中拥有中高学历的人才数比2013年有了较大提高,初中及以下人才有了明显下降,表明我区非公人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表二    金山区非公人才学历状况表   单位:人

  总计 占非公人才总数比例
学历状况 2014 2013 同比增幅(%) 2014 2013 同比增幅(%)
合计 119159 118749 0.3 100 100 -
    初中及以下 19665 25277 -22.2 16.5 21.3 -4.8
    中专及高中 45110 35599 26.7 37.9 30.0 7.9
    大专 29359 38037 -22.8 24.6 32.0 -7.4
    大学本科 22906 17810 28.6 19.2 15.0 4.2
    研究生及以上 2119 2026 2.6 1.8 1.7 0.1

(四)非公人才以中青年为主,青年人才有所减少 从年龄构成来看,我区35岁及以下非公人才3.04万人,同比减少10.8%,占人才总数的25.5%;36-40岁人才2.25万人,同比减少7.8%,占18.9%;41-45岁人才2.45万人,同比增长11.2%,占20.6%;46-50岁人才1.84万人,同比增长20.6%,占15.4%;51岁以上2.34万人,占19.6%,比去年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14年我区中、青年人才总数为7.74万人,占非公人才总数的比例较高(65%),但与去年相比占比下降了2.8个百分点。(见图二)
  三、金山区非公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储备和管理观念落后,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金山区非公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企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尊重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观念、氛围和机制,人才极其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里面人才留不住,外面人才不想进;另一方面,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碍了非公经济组织人才作用的发挥,目前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外来人才容易受到冲击或排挤,抑制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人才难以形成归宿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 (二)非公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2014年我区非公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同比增长2.6%,初中及以下人才有了明显下降,但仍占比较高,非公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金山区共有技能人员23.4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6%,比2013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为1.52万人,仅占技能人员总数的6.5%,比去年减少0.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技能人员中初级工居多,占58.6%,高技能人才仍旧不足。在整个技能人员队伍中,具有国家认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仅有6274人,仅占技能人员总数的2.7%,持证率比2013年降低0.3个百分点。可见我区这类人才不仅比较匮乏,而且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现行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一方面,一些非公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长远观念,急功近利的思想较重,存在重引进、清培养和重使用、轻开发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认为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是非公企业自己的事,缺乏统筹规划、宣传和必要支持。此外,部分人才自身的择业观念也亟需转变。在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上,国有与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一定差别,在户口、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而且人才市场建设和服务功能还不到位。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制度,营造非公人才成长优越环境 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吸引力,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改造、改制,健全内部管理,给人才足够施展才智的空间和权力。根据贡献的大小给予完成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出新产品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政府应实行重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对非公人才的培训。非公企业在各个环节之间由于易存在“重引进、使用,轻培养、激励”等问题,很难高效地集聚和留住高层次、紧缺型优秀人才。对此应制定科学的培训目标,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习培训的良好条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教育培训纳入人才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实绩、重贡献”的人才激励机制,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鼓励生产一线技能人员取得国家认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从而提升整体队伍的水平,提高一线高技能人员数量和质量。       (二)更新观念,激发非公人才队伍建设内生动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府层面,应坚决破除束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企业层面,要引导企业主自觉更新人才观念,避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与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真正树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的理念,自觉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科学引进、使用和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非公人才自身层面,要引导其更新观念,改变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的就业观念,勇于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进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宣传引导,积极有效落实人才引进工作 充分利用各级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对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政策及优秀人才先进事迹、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全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等工作。加大引进非公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型、紧缺型人才的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科技项目和专业岗位公开招标和招聘,把高素质的人才引进来。可以鼓励各类企事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参与项目研发和提供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到非公企业兼职。努力提高非公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事业和待遇留人,确保引得进、留得住。  撰稿:孙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