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扎根小凉山11年教书育人的张莉娟

03.09.2014  22:00

  2003年9月,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张莉娟,放弃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展志愿服务。这一干,就是11年。

  初到风光秀美的小凉山,张莉娟欣慰支教环境的“优越”。然而,当她翻山越岭,满怀希望来到永宁乡中学时,却真的傻眼了:墙面裂缝纵横,大的缝隙足可以伸进拳头,教室里是几排用破旧的木板钉起来的“桌椅”。当时恰逢雨季,屋内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地面满是泥泞。教室不够,一个班里最多时要挤进100多名学生。老师严重缺乏,每个老师要上两三门课。

  初来乍到的张莉娟,被安排上语文和政治两门课,12天半要上54节课。支教期间,尽管其他支教的同学纷纷返回上海,但她都因为不忍心扔下那些渴求知识的学生,而选择留在当地继续“服务”。

  上每一堂课前,张莉娟都会做好充分准备,力求让课堂生动活泼。在讲冰心的《小桔灯》时,她发现许多学生没有见过小桔灯,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如意。晚自习前,她特意去买了桔子,点上蜡烛,做成“小桔灯”。当“小桔灯”微弱的光照亮了黑暗的教室,学生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意义。

  一次,一名摩梭学生给张莉娟写信,说自己不想读书了。经过调查,张莉娟了解到这名学生因家境贫困而不能上学。于是,不会骑自行车的张莉娟在操场上练习了半个小时以后,骑上自行车就去家访了。骑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张莉娟一不留神就摔倒了,被树枝划破衣服、皮肤,被石头绊得脸青脚肿。后来,她发动上海的同学捐资,凑足了这名学生的生活费,又联系山东的一名爱心人士与这名学生建立长期的资助关系,最终得以让这个孩子重返校园。  

  张莉娟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特别是调任宁蒗县民族中学担任高中教师以后,她更是积极探索和研究高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根据学校教学条件,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阅读原文

来源| 云南日报  文字| 日报记者 李秀春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