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久久为功——我校获评2017-2018年度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

12.04.2019  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上海财经大学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工作,在4月10日举行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学校获评2017-2018年度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文明校园是由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的先进称号,自2017年开始评选,在此之前,上海市高校参加上海市文明单位评选。自1993年迄今,我校已连续26年、13次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含文明校园)。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根,久久为功。多年来,秉持“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学校精神文明创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旗帜、聚人心、塑品牌、育新人,大力推进一流上财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和上财特色的高校文明文化建设之路。

一以贯之:思想教育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以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方面,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不仅将党的领导融入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更高水平国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着眼长远,探索构建覆盖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学生群体,以及不同类型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聚焦、磨亮,思政课建设显成效。从2014年起,上海高校突破传统思政课范畴,酝酿推出系列品牌课程,各学科专家、思政名师以“中国”为主语,从各个角度与当代青年一起读懂中国。我校以《经济中国》作为“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的品牌与平台,着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通过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于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进一步研讨和剖析其历史路径依赖和内在逻辑关联,从而引导学生承厚德博学之志,传经济匡时之魂。截至2018年6月,194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修读完成《经济中国》课程全部内容。研究生院联合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前瞻性金融精英课程《金融中国——实务篇》,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2019年,学校一体统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智库思政和学科育人”,推进千村调查2.0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建设具有鲜明上财特色的思政课。

四个融入举措”:构建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多年来,学校把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特色基层党建、教学科研、全方位育人格局及日常管理服务中,以“四个融入举措”构建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动态、可持续性地创新“微党建”工作机制、开展“微活动”支部生活、打造“微学习”理论平台,将虚拟平台打造成基层党建不可或缺且富有成效的技术载体与制度实体。党建内容从“过去陈列式”向“实时互动式”转变,党建主体从“被动参观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党建形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秉持“高端引领、引培并重、以用为本、改革创新”的理念,建设了一支能较好满足卓越财经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融合六大模块资源,构筑了多层次、个性化、全覆盖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并通过独特风格的二课系统,整合全校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实践育人,促进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同时,坚持大德育格局的构建,广泛开展文明修身、志愿服务、学术讲座、体育赛事、文化展演等系列德育教育主体实践活动。持续举办“甲申论坛”“红五月”等品牌学术讲座近10年,广邀名家来校演讲,传承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积极承办世界级及上海市高水平赛事,使其成为宣传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坚持开展进社区进街道志愿活动,开展多场文明修身行系列活动。另外,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动员更多师生广泛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新常态”思维: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更上一层楼

文明创建活动既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措施上,更应该成为上财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学校把立足点放在搭平台,调动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上。以“新常态”思维推进学校文明创建工作更上一层楼。

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学校现有以入学、毕业、奖学金发放等仪式为载体,弘扬大学精神和学校传统;系统整合“读书节”“文化节”“美食节”等主题活动资源,打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健康文化节”“校园美食节”等多个实践育人品牌项目以及特色校园文化品牌项目,逐年拓宽活动覆盖面,提高学生参与度,形成集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及教育性于一体,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致力于高雅艺术进校园。二十多年来,累计引进约200场,近20万人次在校园里享受艺术熏陶,受到学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的好评。同时,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民族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架构下,安排大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构建具有“上财风格”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借助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及其作为全校学生基础课程的平台,加强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和经验的系统研究与教育;创新和拓宽留学生教育,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

百年校庆期间,完成了八大工程建设,为进一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创造了重要条件。后校庆时代,学校最大限度发挥商学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等馆舍资源和郭秉文、马寅初、孙冶方、姚耐、娄尔行、向哲濬等先贤塑像以及“经济匡时”题字石、“一切为着建设祖国”题字石、百年校史浮雕墙等文化景观的育人功能。用好百年校庆宣传片、形象片和郭秉文纪录片等影像作品,结合各类节庆活动,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定期开展学校历史文化展演,全方位展示学校的精神文脉传承和办学成果积淀,把百年校庆期间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文化场馆和硬件设施转化为具有长期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文化软实力。

    (供稿:任斌  编审:王雅静  供稿日期:201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