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

19.09.2017  04:32

9月16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副校长金力、周亚明,“求是奖”评委、往届“求是奖”获得者以及复旦大学师生代表等约400人参加了典礼。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在颁奖典礼上揭晓。其中,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研究员王熠华、微电子学院研究员包文中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典礼伊始,许宁生代表复旦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感谢“求是奖”一直以来对科技的关心和支持,并对获奖者表示祝贺。“这是复旦第二次举办‘求是奖’的颁奖典礼,复旦人倍感荣幸。”许宁生表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在求是科技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限迈进。”

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十一,哈佛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孙家栋和施一公上台颁奖,并介绍两位获奖人在其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杰出贡献。

陈十一作为流体力学家,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首次精确计算出湍流的标度指数和对流扩散过程的标度指数;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闭理论,成为燃烧和湍流扩散的重要理论与数值计算基础;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积蓄;提出了湍流中的约束大涡模拟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离流的精准计算结果。陈十一亦是国际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同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本领域的基础,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十一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精确计算了有奇异性的流动现象,此项研究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谢晓亮作为生物物理化学家,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亦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谢晓亮团队的工作已使得几百个新生儿成功地避免了他们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其课题组目前在研究方向包含理论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研究领域、医学研究领域三个领域。

2017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授予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韩启德为其颁奖。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课题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组建,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其团队始终瞄准水稻生物学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协同创新,综合运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作物育种学等方法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水稻资源发掘利用、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作物分子育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引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踪到赶超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集体还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切实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中,开拓性地建立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示范性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2017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则分别授予北京大学刘毅、林一瀚、杨玉超,清华大学单芃,复旦大学王熠华、包文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林峰、赵纯,华中科技大学甘泉,中国医学科学院李平平等十位青年学者。

1995至2001年间,基金会设立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为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安心科研、迅速成长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为支持国内高校与海外机构竞争吸引最顶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刚开展独立科研事业之优秀青年学者,求是科技基金会于2013年启动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致力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聚焦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展现巨大潜力的青年学者,结合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的配套支持条件。在评奖机制上,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也引进了与国际水平一致的做法。

自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求是奖颁奖典礼”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盛会,同时也是求是之家成员聚会的重要时刻。基金会希望一是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向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倡导科学精神;二是通过颁奖活动加强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并有效地将这种思想交流传播到社会。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由著名实业家査济民先生于1994年创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积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1994至2017年,共有310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8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69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12位(涉及13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

9月15至16日,第二届“求是西湖学会”于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衔接 “求是奖”颁奖典礼。学会围绕2017年度求是大奖学科主题,分设工程和生物两个分会,由两位2014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杨越和清华大学教授颉伟分别担任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