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后上海文艺会堂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

25.11.2016  23:35

 

  原标题: 去处‖55年后,上海文艺会堂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

  据乐游上海,位于延安西路200号的上海文艺会堂,被誉为上海市文艺界人士的“家外之家”。在其55年的历史中,许多著名电影家、歌唱家、戏曲家、舞蹈家和作家都曾在这里联络感情,激荡灵感。

  11月17日,文艺会堂首次发布商演,新编古装悲喜剧《命中注定》将于11月28日起在此连演6场,标志着这个文艺家“小天地”正式面向市民打开大门。

   曾经,这里总是高朋满座聊天吃茶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关心下,华东局机关小礼堂被调拨给上海市文联,成立文艺会堂,作为文艺界人士交流、聚会、座谈、联谊的活动场所。一张拍摄于1963年夏天的黑白照片上,剧作家于伶与电影演员赵丹、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黄宗英等在文艺会堂座谈,他们围坐在一起,摇着扇子,谈笑自如。

  1963年,于伶(左四)与上影剧团演员赵丹(右一)、张瑞芳(左三)、秦怡(右三)、上官云珠(左二)、黄宗英(左一)等在文艺会堂座谈。

  据画家徐昌酩回忆,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画家张乐平每天午休之后,都会从五原路的家中出发,沿着梧桐掩映的乌鲁木齐路,笃悠悠地晃到文艺会堂来。同侪好友蔡振华、乐小英、陶谋基、阿达、詹同已经沏好清茶等着他了。这群在美术史上留下足印的老前辈,总是亲密地围坐在那里,今天商量连环画的创作分工,明天听阿达介绍《三个和尚》美术片的创作思路———不用对白、不配音乐,只凭一个小木鱼快慢的节奏声响配合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听到起劲处,坐在旁边的其他界别的文艺家也忍不住挪动椅子过来拼桌,并风趣地插话。

  20世纪80年代文艺会堂大厅。

  最时髦也最热闹的是文艺会堂的舞会和内部电影放映。据说,舞会是“全市管理和服务最好,价格也最低的”。每逢周六、周日,这里“内部”放映中外经典名片,也成为文艺家们的福利。

  文艺会堂的小书店,倚在角落,貌不惊人。狭窄的柜台上总是堆满了各色文艺书刊,闹猛的柜台前也总是人头攒动。除了“热腾腾”的新书,那里还有不少古版旧书、棱皮书。

  文艺会堂的小卖部至今也让人津津乐道,那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独特故事。在啤酒还是“紧俏商品”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凭文联会员证,每星期可以在文艺会堂拷4瓶散装啤酒。

   未来,这里也要成为市民文艺之家

  1992年,文艺会堂完成了第一次改建,一幢有会务、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的文艺活动大楼建成。2012年底,随着上海文艺事业的发展,这处大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直到去年年底,改建修缮后的上海文艺会堂才重新开放。

  1992年4月,新的文艺活动中心大楼建成。

  改建后的文艺会堂,三楼多功能厅可以作为剧场放映电影。今年3月,秦怡自编自演的新片《青海湖畔》就在这里举行了首映式。厅里还专门配备了同声翻译工作区,可以召开国际性文艺论坛。一楼面向会员开放的“文艺家沙龙”,环境优雅,一杯咖啡只要6元。

  据了解,文艺会堂首场商业演出《命中注定》,改编自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和梅兰芳代表戏剧《凤还巢》,在古代爱情故事的基础上,融入当下社会事件。

  未来文艺会堂希望能继续引进更多优质的舞台作品,在可容纳360个座位的文艺大厅演出。

  《命中注定》剧照 侯鑫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