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揭晓

12.01.2016  17:03
      2015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已经结束,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十大新闻业已产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1、我校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3月中旬,同济大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是我校继2011年获评后再获殊荣。2012-2014年度,学校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着力增强师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学风教风;以《同济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和引领;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情怀,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国际化办学内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015年,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取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国际重要跨国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举办全球性高端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年内,我校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署协议,双方将围绕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深度合作。在共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基础上,双方大力推动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6月在北京发布绿色经济教科书。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华安•克洛斯(Joan Klos)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费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先后受聘我校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我校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共同致力于建设国际化顶尖设计学院,为国家和上海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培养“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9月,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携市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负责人来校专题调研该学院建设,推动该项目落地。年内,我校参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成立“中美轨道交通装备联合研发中心”,以此促进中美双方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我校携手美、日、意三国高校和机构共建的“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多国将依托该实验室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我校和美、德、日等国10余所国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的“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着力围绕交通学科重大问题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成果。8月,第十三届国际日耳曼学会(IVG)世界大会在我校开幕,这是这一国际学术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专家聚首交流研讨日耳曼学最新问题。

 

3、同济大学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4月27日,学校下发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正式启动专题教育。此后,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裴钢分别上专题教育党课;校领导纷纷深入基层一线,与师生党员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学校党委召开了多次专题学习会和推进会;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校领导班子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思想认识再提升;推出了“同济人的严和实”系列宣传报道,在校园中营造了严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浓厚氛围;各基层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相关学习活动。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凝聚共识人心,为推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4、我校学子获2015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大学组冠军
      凭借“18克轻木条撑起616千克杠铃”项目,5月21日,同济大学学生代表队斩获第36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大学组冠军。6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会见了包括同济获奖学生在内的上海参赛获奖队,向同学们表示祝贺。

 

5、“同济-中华环岛创新专列”移动教学举行
      近年我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继推出“中芬列车”移动课堂之后,今年暑期,我校和台湾方面合作,推出了“同舟共济,创新中华”2015同济-中华环岛创新专列之智慧旅游微型创业活动,7月13日,在台湾嘉义火车站举行发车仪式。“双铁环岛创新专门列车”为同济与中华大学华人圈首创,包租铁路列车作为“移动学校”专属列车,进行环岛创新教学活动,由来自台湾中华大学与同济的教师联合授课,编组进行课堂教学与交流。

 

6、2015年我校科学研究成果喜人
      2015年,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立项400项,列全国高校第12位,总资助金额2亿多元,列全国高校第10位。获资助总数较去年的361项增加了39项,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其中面上项目22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8项,重点项目9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此外还有重点国际合作、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等类型的项目共11项。年内,我校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3个科研基地平台接受验收或评估,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我校教师在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Cell和PNA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10月19日,我校和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NPG)签约,双方将合作出版《npj-Pollution Control》。
      年内,我校教师屡获重要科技奖项和荣誉。青年教师钟宁桦获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16届论文奖;庄晓莹副教授获201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吕西林教授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亚雷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常青院士、蔡永洁教授的设计项目双双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高绍荣教授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陈义汉院士获得第九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刘占举教授获得第九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我校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技奖4项,其中“大跨度桥梁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的气动控制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我校多位教授因卓越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贡献,被授予荣誉称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授予孙钧院士学会会士称号;吴志强教授获“上海市科技精英”荣誉称号;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授予黄士元教授“终身贡献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签发法令,向方守恩教授授予“意大利之星”荣誉勋章。

 

7、我校与多地开展合作、知识辐射效应更加凸显
      2015年,我校继续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情怀,继续发挥知识辐射效应,加强社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学校发展。年内,杨贤金书记、裴钢校长以及其他校领导,分赴四川、福建、云南、山东、湖北、广东等省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与相关省市政府和港澳台地区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推进合作。6月,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副省长张维宁、赵建才等会见了我校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探讨了双方下一步合作事宜并签署了技术转移战略合作协议。8月,同济大学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干部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11月中旬,四川省政府在上海举办“四川——上海高校活动周”,系列主题活动在我校举行。8月,同济大学与福建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双方将在成果转移转化特别是加强在海底观测重大科学工程,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12月,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一行来访,商谈在同济对口支援定西建设20周年的基础上,推动开展省校全面战略合作。2015年,同济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十周年,在支受援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受援的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大理大学、宜宾学院和九江学院等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2015年,我校与上海多区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三区联动”发展。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5年产值已达到305亿元,同济大学知识“溢出”和辐射效应愈发明显。7月13日,我校与上海市虹口区共同成立“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12月23日,我校与嘉定区政府合作办学签约,合作举办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12月28日,我校与普陀区区校合作理事会成立,双方将以共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桃浦创新创业园”为主要载体,促进同济相关科研成果在桃浦地区转化,推动桃浦地区转型发展。

 

8、同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获得教育部备案
      2015年,学校制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并获得教育部备案。深改方案涉及法人治理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师资人事制度与人才队伍、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机制与科学研究管理体系、资源管理模式与支撑保障能力、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等6个方面、32个子项共107个改革任务。深改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9、我校30多项科技新成果亮相工博会创历届之最
      11月上旬,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我校30余项科技新成果一齐亮相,创下同济历年参展工博会项目数量之最。其中“无人驾驶智能清扫车”, 污泥“热水解”预处理系统成套装备,“智慧城镇数据平台系统”“信息防伪与商品追溯系统”“智慧公共交通管理与服务平台”“快速移动式地铁隧道结构病害检测设备及分析系统”等成为展会亮点。

 

10、我校2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月7日,我校陈义汉、常青两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同时,我校“千人计划”教授赫尔伯特•芒(Herbert A.Mang)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丁烈云和李家彪两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4月16日,伍江教授当选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2月15日,我校讲座教授郑剑平当选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
      2015年,学校还新增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40多人次,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千人计划”学者等等,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十大新闻见证了学校在2015年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努力。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让我们向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