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4.02.2016  09:43

2015年,南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瞄准建设“四个城市”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多措并举稳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主要指标增势稳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从全年经济走势看,各季度累计增速保持在9.1%-9.3%运行区间,增幅波动范围稳定在0.2个百分点以内。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3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916.11亿元,增长7.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395.26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5572.27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40.3:57.3。

(一) 农业生产平稳。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15.27亿元,比上年增长8%。粮油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114.06万吨,比上年下降0.6%;油料总产量10.83万吨,下降5.6%。受环境保护和市场因素影响,畜牧养殖业下滑,预计肉类总产量11.25万吨,比上年下降4.95 %;禽蛋产量7.20万吨,下降4.3%;牛奶产量7.97万吨,下降2.1%。水产品总产量22.89万吨,比上年增长0.1%。现代农业发展较快,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经济林果3.4万亩、设施水产养殖2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面积达17万亩,设施农业种植面积73.2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98万亩。

(二) 工业生产总体稳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可比价),各季度累计增速保持在8.1%-8.7%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量在240-280亿的区间内稳步提升。全年工业用电量300.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受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处于低速运行状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5.8亿元,同比下降1.6%。列统的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8.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8%,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6.9%。

(三)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72.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增速快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累计增速由一季度增长10.2%、上半年增长10.9%、前三季度增长11.1%,逐步提高到全年增长11.3%。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14.86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月度累计增速始终保持年初以来两位数的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列统的30个大类和2个中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91.9%、17.7%和17.8%。

(四) 固定资产投资低速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4.47亿元,比上年增长0.4%。从全年走势看,投资累计增速由一季度增长3.8%、上半年增长0.3%、前三季度增长0.3%、到全年增长0.4%,总体呈现“低位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6.95亿元,下降5.9%;第二产业投资2093.03亿元,下降4.0%,其中工业投资2071.66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投资3354.49亿元,增长3.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29.02亿元,增长27.0%,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升到26.0%,同比提升了5.4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43.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8%。其中,住宅销售1429.18万平方米,增长27.1%。

(五) 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从全年走势看,累计增速由一季度增长9.4%、上半年增长9.6%、前三季度增长9.9%,到全年增长10.2%,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069.21亿元,增长6.7%。从限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情况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2.5%、金银珠宝类增长17.2%、日用品类增长15.9%、中西药品类增长14.8%、文化办公用品类33.4%、通讯器材类增长1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2%,以上行业商品零售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六) 出口回落幅度收窄。 据海关数据统计,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53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额315.1亿美元,下降3.4%;进口额217.6亿美元,下降11.6%。从出口全年走势看,尽管各季度累计增速均处于下降区间,但回落幅度总体收窄。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07.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5.8%,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97.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9%,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构成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5.1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61.2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2%,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七) 利用外资小幅增长 。预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以上,比上年增长0.3%。从全年走势看,累计增速由一季度增长19.7%,上半年增长8.2%,前三季度增幅由正转负(下降6.0%),到全年实现正增长,呈现“高开低走”态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9个,新批注册合同外资额61.64亿美元。全市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新批注册合同外资3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预计实际使用外资12.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6%。

(八) 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0.03亿元,剔除原政府性基金收入后同口径增长9.3%,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838.67亿元,增长10.8%。从全年走势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为平稳,下半年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471.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比年初增加3975.6亿元,同比多增1668.81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8951.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500.09亿元,同比多增740.8亿元。

(九)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就业的稳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为居民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5.17元,比上年增长8.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3.62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2.91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2.37,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十) 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全年培育自主创业者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2.2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人员占比达57.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个百分点。物价温和上涨,涨幅保持在省定标准以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月度消费价格水平累计涨幅保持在1.9%-2.1%之间,增幅波动范围稳定在0.2个百分点以内。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增长2.3%,居住类增长1.1%。

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过去的一年,全市在致力稳增长的同时,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不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到28.7%,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新增新能源汽车8465辆,智能电视产量增长12.9%,投资292亿元的中电熊猫G108项目正式投产。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占比达到51.4%,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经济规模效应提高。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5%,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6%,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61.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作用下,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670.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87%,增速同比回落2.16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7%,降幅同比扩大0.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32%。全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预计下降6%。

(二)经济增长动力加速转换。 经济增长动力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孕育成长。 一是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以“一区两园”为核心载体,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全年创办各类众创空间80家,省级以上孵化载体79家。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6家,省、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9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新增技术贸易机构91家。新增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2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达8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以上。 二是“三新”催生经济增长新动力 高技术产业逆势增长。 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7.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3%,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伴随“互联网+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迅猛,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4.89亿件,增长70.9%。苏宁易购、金鹰商贸的“金鹰购”、苏果“e万家”等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良好,龙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运营,跨境电商已成为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新的增长点。 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线下销售向线上发展、经营种类由主营向其他品种拓展、经营范围由售卖商品向售后服务延伸等新的商业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02.23亿元,增幅高达79.1%。外贸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30亿美元。

(三)改革开放活力释放。 简政放权、企业税费减免、商事制度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措施加快落实,改革开放红利逐步显现。 一是 民营经济贡献提升 。新市场主体快速生成,新增市场主体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65.3%和60.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0%,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6.5%,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0.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是小微企业活力绽放。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工作成效逐步体现。全年共向中小微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5500万元,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8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31.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速高于大中型企业0.2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 走出去 步伐加快。 支持外贸企业参加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中东国际五金工具展等优质展会,推动浦镇车辆扩大对伊朗和马来西亚地铁车辆出口,开拓东南亚、西亚等“一带一路”市场。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51个,同比增长50%;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和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分别增长36%和15%。

(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富有成效,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公共交通运营能力增强。 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运营里程由2010年的85公里提高到225公里。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全年新增、更新公交车1243辆,新辟公交线路20条、优化调整54条。公交线路由2010年的405条提高到592条;公交专用车道里程由2010年的120公里提高到270公里。公交运营车辆8415辆,其中纯电动和燃气公交车4335辆,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车占比已达51.8%。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699个,新增公共自行车2.2万辆,年末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258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9345辆。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0%,领先全国同类城市。新建改造四级以上农村公路400公里、农路桥梁35座,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二是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有序实施金陵石化及周边、梅山、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地区等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调整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加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力度,首次开展排污权交易拍卖,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成交比例达100%。大力推进铁北、两桥、滨江、燕子矶等片区旧城改造,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面积达254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造林面积4.2万亩。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8亩,比2010年增加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实施58个重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全年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26.9%。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比上年增加45天,达标率64.4%,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6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推动1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点减排工程。

(五)发展空间拓展优化。一是 江北新区建设全面启动。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滨江码头资源整合,启动中心区综合管廊建设,研究推进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规划展示馆、滨江风光带二期工程等重点工程。推进江北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全面启动新市镇建设工作,试点街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2.9万亩。全年竣工农民集中居住区30万平方米,完成4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基本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多平方公里示范区。宁高、宁溧科技产业园建设有力推进,“两高园”累计完成总投入40.5亿元,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 三是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推进实施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改革,制定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清单,宁镇扬一体化、宁淮挂钩合作等取得积极进展。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一是公共服务支出优化提升 全市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7.7%。公共财政支出的重心进一步向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四个行业的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9.3%、21.8%、18.5%和44%,分别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15.8、8.3、5.0和30.5个百分点;占比分别同比提升2.1、0.8、0.3和0.6个百分点。 二是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到2659元,位列全省第一。新开工各类保障房301万平方米,竣工296万平方米,累计有13.6万户居民入住保障房。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到1441.46万人次。城乡低保和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城同标。 三是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省、市优质园比例达到84%,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超过90%,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98.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并投入试运行,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提高到2.8平方米。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771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过去的一年,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需引起重视。

关注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互动发展 。当前,南京经济发展已经整体步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既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紧迫压力,又面临着支柱产业下滑、新增长点动力接续不足等突出问题,经济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任务艰巨。由于无论在工业领域,还是在服务业领域,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的体量均较大,近年来,尽管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但短期内难以弥补部分传统行业回落带来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过程中,既要抓现代服务业又要抓先进制造业,既要抓新兴产业培育、加速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张又要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推动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互动发展中不断涌现新的增长点,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注工业结构调整 对经济规模提升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南京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均超过全部工业的70%,成为南京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南京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在“倚重倚能”的重化工业特征有所改善、传统支柱产业下行加快的同时,对工业规模提升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一定的增长将成为今后我市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从国内外经济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乏力,国内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爬坡过坎、新旧动力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从南京自身发展看,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全市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防范经济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