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故事】从创新到创业,看初生牛犊如何闯关 ——记2016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项目“上海天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是的,这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人们还是不禁会有疑惑:现实生活里,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战胜挑战,又是如何打通创新与创业的“任督二脉”的呢?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生工学院的大二女生刘耘莉,带领她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创业计划”竞赛类项目金奖。这份出色的成绩似乎对上述疑问给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复。
纯属偶然?其实早有“预见”!
跟众多同龄人一样,刘耘莉也经历了从大一的紧张适应到大二的迷茫调整这一过程。
“高中时感觉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到了大学,相对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反而让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这让曾经天不怕、地不怕、当过班长、勇挑重担的她无法接受。
大二就像分水岭,不少人开始从海量的机会中挑选并尝试确定自己想走的路。看到身边有同学选择参加老师的“大创”课题,也有同学选择参与学生工作,正在斟酌之际,刘耘莉看到一则创业大赛的通知。“当这个竞赛机会出现时,我决定抓住它,我认为它可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 通知触发了她内心的渴望,让她难以抑制。
小时候跟着妈妈卖冷饮,也看过妈妈亲手创办、经营幼儿园的刘耘莉觉得,创造一项事业也许并不那么遥远。入校后,听到不少学长学姐的创业故事以及亲身感受到的创业教育氛围,也让她更加确信这个比赛值得一试。正是这次意外的际遇,让她开启了新征程。
花拳绣腿?绝对的科技含量!
有了想法,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她马不停蹄地组团、报名,并和小伙伴们开始研究创业方向。
然而,空有一腔热血和如火的激情,似乎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事业,哪怕只是一个创业计划的比赛。“我们发现自己没有核心的东西,但要想创业项目有竞争力,没有合适的内容和方向绝对不行。”刘耘莉和小伙伴们一度毫无头绪。
既没有核心技术又没有可用资源,确实让人很沮丧!不过,所学专业的特质与优势让她找到了突破口:学会借势,整合资源,这不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吗?也许可以寻求与学院科研团队的合作!
敢想敢做,她与团队成员“全面出击”,想办法找来了所有可能有合适科研成果的老师的邮箱,认真撰写并发送了近40封意见征求信。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不少老师或是没有合适的成果,或是对她们的团队实力尚存疑虑。“当时差点以为要没戏了。”回想起来,她还是直呼“惊险”。
幸运的是,她们的坚持最终收获了魏东芝教授的初步意向。“魏老师回复了我们,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激动得我原地转了3圈!” 刘耘莉笑着说。经过多次交流和讨论,团队最终将创业项目确定为以磷脂酰丝氨酸为主要产品的生物技术公司。
科研成果与创业大赛的偶遇,既是对产学研最后一公里的先行探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基本支持与精神启发。
人小鬼大?团队的力量最强!
创业项目有了,但团队建设和管理又是一个大难题。“我觉得最难受的不是最初没明确项目、没日没夜地写创业计划书,而是听到队友说想退出。”刘耘莉的团队几度面临“解散”的危险。
分工合作是创业初期至关重要的问题,团队成员既要同心协力又要能各展所长。好在,校团委老师给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培训,让她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寻找团队伙伴,技术支持、商业嗅觉灵敏、艺术设计,这些人才都是我们的目标。”刘耘莉开始紧锣密鼓地多方连线。
在一致努力下,团队最终由1名博士、2名硕士和5名本科生组成,专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工商、信息、材料化学和社会学等专业,阵容强大。此外,团队还邀请了魏东芝教授担任技术顾问,由上海某公司史云霓先生担任商业顾问,商学院分团委陈庆升担任指导老师。
团队里有硕士和博士,小小的本科二年级女生又如何“征服”他们呢?“压力不小,还好大家能相互支持,有事情一起商量解决。” 刘耘莉表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需要大家相互体谅,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再结合老师的意见,如果需要就投票表决,但一旦定下来就全力以赴。
刘耘莉雷厉风行的作风,让队友张鹏深有感触,“平时她跟我们嘻嘻哈哈的,但到了比赛中就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有时候还‘恐吓’我们,哈哈”。也许正是这种微妙的团队关系,让团队在保持高执行力和战斗力的状态下,又不失伙伴情谊。
到此为止?这其实只是开始!
刘耘莉的创业项目具体地说就是,采用生物催化技术,以卵磷脂和丝氨酸为原料,用磷脂酶D作为催化剂来生产磷脂酰丝氨酸。项目采用的技术路线能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纯度,极大地降低成本。同时,产品还具有高纯度、高品质、功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创业计划书中的数据表明,磷脂酰丝氨酸在保健行业应用广泛,市场预期需求量在2017年将可能达到1500吨,其经济效益可谓是“前景光明”。最终,这个项目捧回了“创业计划”竞赛类金奖。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很感谢所有人的努力和付出。”刘耘莉说,这次比赛就像一个开关,一下将自己内心的追求再次激发,而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实践平台则让她有机会去尝试和探索。
在说到今后打算时,除了继续准备好国赛外,她还将认真思考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激情和梦想,但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及时去行动。”她说,如果想要走得更远,依靠自己的专业创新来提供支撑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大学生从创新到创业的一条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