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鲥鱼近30年不见踪影 上海市场上鲥鱼多为缅甸出产

30.06.2015  11:02
从上海到武汉,记者只在水产研究院见到了“长江鲥鱼”,但只是标本。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从上海到武汉,记者只在水产研究院见到了“长江鲥鱼”,但只是标本。

 

 记者 谢克伟 彭晓玲

  晨报讯 长江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然而却已近30年不见踪影。日前,新闻晨报记者历时近1月,沿长江而上,分别在它们曾经出没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寻找。辗转近千里,除了仅在博物馆里看到两份浸泡得发黄的标本,一无所获,长江鲥鱼已成传说。

  鲥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因每年4月、5月准时从海里游回江中产卵,且洄游路线固定而得名。在我国,鲥鱼大多从东海洄游到长江产卵。每年端午前后,是长江鲥鱼产卵且成熟的时节。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加上其产卵的赣江上修建了重重大坝影响其产卵,使得产量急剧下降,最终消失。

  目前,上海市场上出现的鲥鱼,基本来自缅甸。据水产商贩介绍,这是由于湄公河流域的水质与长江比较接近,因此野生的鲥鱼味道也与长江鲥鱼接近,“但终不如长江鲥鱼好吃”,对两者都比较熟悉的铜川水产市场商贩介绍。

  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虽然鲥鱼暌违已久,但按照学术界的规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还是不见其踪影,才可以断定长江鲥鱼已经绝迹。因此,余下这20年,如果保护措施得当,很可能它们又会重新出现。

  关于长江鲥鱼的恢复,目前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成立,有望为恢复长江鲥鱼起到一定作用。

  ●记者探访

  它们会回来吗

  晨报特派记者 彭晓玲 谢克伟 湖南 江西 湖北报道

  从本月初开始至端午节前夕,晨报记者沿长江而上,分别在长江鲥鱼曾经出没的湖南、江西、湖北、上海等地多番寻找。遗憾的是,辗转近千里,除了仅在博物馆里看到两份浸泡得发黄的标本,长江鲥鱼确实已成为传说。

  在寻访长江鲥鱼的途中,我们担忧的是,如果导致长江鲥鱼消失的教训再不被吸取,未来“长江三鲜”是否将彻底成为回忆?

  ◎寻鱼

  上海鱼市:

  7成鲥鱼来自缅甸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老盛照例又到高安路附近几个菜场转了一遍。他想买一条长江鲥鱼回家清蒸,几番寻找下来,一无所获。

  “端午前后鲥鱼鳞上的油最厚,加几片香菇和金华火腿,蒸熟后猪油和鱼麟油都沁到了肉里,又鲜又美。”老盛回忆,年轻时,谁家要是在端午节吃上一条长江鲥鱼,那可是郑重而奢侈的事情。

  没有找到长江鲥鱼,老盛并不是很气馁,在他记忆中,其实大概已经有30多年没有见过长江鲥鱼了。唯一觉得有点遗憾的是,现在提到端午节,儿子和媳妇就只想到粽子,这些年轻人已经完全不知道,从前在富裕家庭,端午节还要吃一条鲥鱼才算是过了节。

  “现在要是有谁说在卖长江鲥鱼,肯定是忽悠!”铜川水产批发市场里,被人称为“鲥鱼大王”的徐福林从冷库里拿出一条冰冻的鲥鱼递到记者面前,他说,上海市场上7成左右的鲥鱼都来自缅甸,那一段湄公河的水质和长江接近。长江鲥鱼消失后,有人无意在缅甸发现还有野生鲥鱼,开始将其进口到中国。徐福林年轻时在长江上做船员,大概在10年前也开始转行做起了鲥鱼生意,主要供往中高档酒店。

  缅甸鲥鱼和长江鲥鱼有何不同?徐福林凭着依稀的回忆说:“看起来差不多。”在口感上,为了使得两者接近,苏浙汇的首席大厨朱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在调鲜的汤汁上除了放火腿,还会再加些鸡油和特制的花雕等。“不过说实话,缅甸鲥鱼还是没有长江鲥鱼好吃。”徐福林坚持认为。

  湖南、江西:“早就没有了,来看什么

  长江鲥鱼究竟去了哪里?听到记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表情沉重,“我已经差不多30年没有再看到过长江鲥鱼了”。庄平说,在学术上,专家将其称为“功能性消失”。

  “上海是多年不见鲥鱼了。如果你们真的要去找,可以去产卵地江西赣江看看。湖南很多年前曾经在大坝上为过往的鱼类修过鱼道,运气好说不定也有鲥鱼出现。”5月底,见记者执意想找到鲥鱼的踪迹,专家提供了这样一份“行踪图”。

  6月初的一天上午,当记者冒着大雨在长沙见到湖南水产研究所所长伍远安时,他一脸惊诧:“长江鲥鱼早就没有了,你们还来看什么?”伍远安说,湖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大坝上修建鱼道,对鱼类保护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很多年观察下来,鱼道里从来就没有长江鲥鱼经过。

  无功而返后,记者只好来到江西峡江县,小城地处赣江边,曾是长江鲥鱼的著名产卵地。这是鲥鱼捕捞的季节,按照以往情况,江面上会热闹非凡,随处可见捕鱼的船。不过,记者抵达当日,赣江上异常平静,间或仅有货船载着砂石鸣笛而过,没有见到渔船。“我们早就不捕鲥鱼了。”当地一位渔民说。不过家中现在还有一张渔网,样式倒与当年捕长江鲥鱼的网很接近。

   湖北研究所:

  仅见到长江鲥鱼标本

  “喏,长江鲥鱼就在这里。”最后,记者来到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二楼博物馆两个不起眼角落里,年近八旬的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几番寻找后,终于找到一大一小两组长江鲥鱼标本。大的鲥鱼重约两斤多,仅有一条;小鲥鱼长约5厘米左右,有十多条,为1至2个月的鲥鱼宝宝,是科学家们于1955年在湖北采集的。这也是记者历经几省辗转寻找后,唯一一次见到的“长江鲥鱼”真面目。

  “长江鲥鱼现在已经绝迹了。”曹文宣与鱼类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也这样告诉记者。

  曹文宣还拿出一份已经保存了多年的材料,这是2000年左右专家们拟定一份水生物保护名录。彼时长江鲥鱼的命运早已急转直下了,专家们认为“野生种群几近灭绝”,保护性“非常重要”,呼吁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遗憾的是,学术界的呼吁完全赶不上鲥鱼离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