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启动
活动围绕“体验职业,发现自己,启迪未来”主题,让中小学生“走进一所职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活动坚持“系统设计、课程培育、资源普惠”原则,注重顶层设计及机制创新,从活动方案规划、项目内容遴选、活动组织、项目评估等多纬度精心落实。2016年体验活动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系统设计 链接产业
有针对性地系统遴选,链接上海三大产业职业体验项目,服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验需求,达成职业认知、科普推广、共享三大产业绿色环保发展成果等多纬度目标。
一产类项目(农业)7个,如上海市农业学校的“现代小农夫——农产品土法深加工”项目、稻谷变“大米”项目等。二产类项目(工业)119个,如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香皂生产线微缩系统”项目、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机器人搭建”等项目。三产类项目(服务业)196个,如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2016商旅“F•A•I•R营销节”;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丝网与版画工艺”、“数绘与衍生品制作”等项目。
今年还新增了上海市马戏学校、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和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验项目,这三所学校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与杂技项目,寓教于乐,让体验者动手又动脑,掌握技巧。
课程培育 普职融通
根据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随着上海职业体验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一套基于学校专业背景、适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能体验类课程体系,将成为近几年职业体验活动的工作重点。
课程开发注重兴趣引导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小学阶段以“职业启蒙”为主导,初中阶段注重“技能体验”,高中阶段则倡导“专业探究”的模式;结合网络体验课程,开发多次体验、渐次深入的复合型课程。
课程开发注重多方合作研究、融合多种形式。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制定了“普通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能实践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广告产品设计》、《电子产品制作》、《首饰手工制作》三个项目,学习通识教育、科学素养培育和人生规划三大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兴趣、探究性学习方法和规划人生职业等方面的能力;上海市交通学校与曹杨二中共同开设“普职渗透、学做合一”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精心设计汽车发动机检查、车轮拆装、汽车空调系统维护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注重引入时代发展新技术。如将企业绿色环保水清漆投入“汽车色彩屋”项目,让学生体验新技术、新工艺的绿色环保。
相信通过数届体验日活动的培育,能形成一批具有上海特色、示范效应的职业体验课程的升级版,成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机制创新 激励参与
通过前两届运作已形成“政府推进、院校响应、多方配合、社会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在社会形成良好口碑。今年教委还专门成立了体验日活动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教委相关部门、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上海教育》杂志社、新民晚报等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本届组委会为体验日活动设置了“最佳项目设计奖”和“特色组织奖”,通过学校自主申报、专家初审、网络投票、专家终审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科学、公正公平地对设计者和单位进行评选。通过这项机制的创新、奖项的设立,激发学校教师参与设计项目的积极性,突显一批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可行性和完整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体验项目。
资源普惠 营造氛围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参与职业体验,让职业体验活动辐射更多的人群,让政府财政投入取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组委会精心组织,中职校积极规划,充分运用体验日活动资源。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通过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邀请了20名自闭症儿童来到学校与大师们一起做中国传统美食,让孩子在劳动中活动灵巧的双手,让家长们在与孩子的合作中享受家庭亲子温暖。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为“西藏班”同学和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外来务工子女开设职业体验专场活动,让这些孩子拥有更多融入社会机会,获得更多关爱。
今年的职业体验日活动通过新媒体、户外宣传、地铁广告、校园宣传等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宣传。在上海申通公司、巴士公司、上海移动电视等大力支持下,地铁10号线专列、20块地铁站台大屏、10条公交线路、100块公交站牌发布了活动海报;覆盖了全上海所有地铁线路、站台、车厢的40000多块移动电视屏幕;覆盖了95%以上的公交线路、公交车站共计16000多块移动电视屏幕;覆盖了商务楼、医院、银行、旅游景点等1000多块移动电视屏幕;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参与兴趣项目的体验机会。为保证公允,本届体验活动仍采用微信报名的方式,由新民晚报和“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公布具体报名方法和职业体验项目。
本届“职业体验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乐趣、展望职业前景、树立职业理想,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推进普职融通,打造职业体验的多元学习与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