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在2016年“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推进会上的讲话

31.10.2016  12:07

(2016年10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6年“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总结前段时期的工作、部署下一阶段任务,进一步推动上海工匠培养选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刚才,何惠娟同志通报了首批“上海工匠”的选树过程、主要做法,以及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培养工匠人物的具体举措。徐小平同志作为工匠代表,宣读了《倡议书》;部分区局(产业)工会、工匠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听了很受启发,也十分感动。我们还命名了首批88名“上海工匠”,并授予符合条件的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在此,我谨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向获得2016年“上海工匠”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各方、向为培养职工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辛勤努力的各级工会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培养上海工匠、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时代的前进和发展,离不开立足科技前沿的科学巨匠,同样也离不开扎根岗位一线、技术精湛的普通职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提升工作,多次强调“要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并且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工匠培养工作、职工技能提升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提升职工素质、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古往今来,“能工巧匠”推动大进步的例子数不胜数。拿上海当代社会发展历史为例,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心贴布、布贴心”的杨富珍、“灯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蔡祖泉等为代表“上海老师傅”们,就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上海制造”蜚声全国、名扬天下。改革开放以后,以“抓斗大王”包起帆、“知识型职工”李斌、“汽车心脏守护者”徐小平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技术工人和职工技能人才,传承并发扬了老一辈上海工人师傅的技术品格,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优异表现,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上海也处在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要实现创新转型、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才是基础,离开了“”这一核心要素、离开了人才这一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会后劲不足,发展难以长久。众所周知,我国前一轮的超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得益于数量巨大、低成本的人口红利,当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依靠人口的数量优势已不可持续,必须转到向劳动力质量要红利这一模式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建设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其次,对企业来说,提升职工素质、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创新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企业发展、企业创新第一位的是人,没有高素质的、有创新意愿能力的职工队伍,企业就难以实现很好的发展。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里提到:“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新的信息社会中,这种关键性的资源就变成信息、知识和创造力了,只有一处可供企业开采这些有价值的新资源,那就是它的职工。” 因此,广大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的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要靠人来组织实施,任何一台科技设备都要靠人来操纵指挥,技术的运用和改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劳动者创新的意识、素质和能力水平,都会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成败和效益。离开了广大职工,企业发展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支技能精湛、技艺高超的职工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的发展也就变成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了。因此,企业要想拥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就必须牢固树立职工是企业发展主体的观念,把加强职工培训、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着力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劳动者在推动企业创新、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对职工自身来说,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技能素质是个人成才、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学好技术,拥有一身好本领对于个人的发展进步、对于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少普通职工,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像胡振球同志,刚来到上海时,图纸看不懂、收入也不高,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迅速成长为全国劳模、企业技术骨干,在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们这次命名的“上海工匠”,都用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证明了,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

  二、工会要在培养上海工匠、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会肩负着参与、维护、建设和教育四大职能,大力培养工匠等职工技术技能人才,工会责无旁贷,更具有独特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群团组织要紧紧结合自身职责,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活动,动员群众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要积极开展对所联系群众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高。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好“大学校”作用,把推动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人才队伍,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实施好“上海工匠”千人计划,不断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素质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这里着重强调四点。

  一要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提升技能素质的平台和舞台。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进一步夯实“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为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搭建平台,为职工成长成才开辟快速通道。要着力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效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开展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等技术培训、业务研修活动,加快培养一支与上海创新转型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要着力搭建竞赛展示平台,以提升素质、岗位建功为主线,大力开展以“技能型、创新型、优质型”为重点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并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月”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大力培养职工复合型人才、技工高技能人才。要着力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职工)创新工作室作用,着力培育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大对技术工人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的服务力度,不断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要推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努力增强工匠的吸引力。体面劳动是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必要前提,没有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较合理的收入报酬、较全面的福利保障、较清晰的职业前景,工匠等技术技能人才就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各级工会要坚持共建共享,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呼吁、推动提高包括工匠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水平,努力增强广大职工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自身广泛联系企业和职工的优势,进一步密切与工匠等职工技术技能人才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准确把握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经营方式、用工方式以及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逐步消除职工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空白点、盲点和“沙漠”地带,重点针对非公、中小企业及农民工、“两非”职工等新生代职工群体,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服务,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融入上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有利于工匠等职工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积极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理念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和普遍追求。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的人才理念,推动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广义人才观。利用工会组织网络优势和宣传阵地,广泛传播工匠人物在提升技术技能素质及解决生产难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先进事迹,让一线劳动者尤其是优秀工匠、技师、技工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强化荣誉激励,在劳模先进等各类评选活动中更多地向工匠式人物倾斜,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渠道,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进而推动转变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

  四要不断创新培养工匠等职工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方式。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升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工作水平,更好地回应职工对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实现价值、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关切。要整合各方资源,摒弃单打独斗、学会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协助,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工会实施、各方联动、社会协同、职工受益的工作格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拓展网上工作功能,以素质提升等为重点内容,为职工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资源,把网上工会建设成为教育和服务职工的新阵地。这次“上海工匠”选树,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手段,通过“申工社”APP开放了个人自荐通道,并首次鼓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推荐优秀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这些有效的做法,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实践,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团结引导广大职工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培养选树“上海工匠”的目的不仅在于推荐选拔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追求完美、创造极致,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近年来,“工匠精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工匠精神”提出要求。今年4 月26 日,总书记在安徽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列进行了阐述,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5 月27 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又就城市规划和发展问题强调,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去年以来,我们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大力推介《大国工匠》,与东方卫视联合制作两季大型纪录片《上海工匠》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天,我们又在会上下发了关于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的通知,目的是动员广大职工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职工切实加强学习培训,不断增长本领才干。适应科技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拓宽学习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掌握过硬本领。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潜心钻研、磨练技艺、追求极致,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积极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传承技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把工厂、车间、班组变成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阵地。

  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职工勇于创新实践,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做创新的有心人,时时处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成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努力在创新上脱颖而出。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成长,踊跃参与合理化建议、“五小”及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充分释放自身的创新智慧、创造潜能。要聚焦破解生产技术难题,把创造潜力、创新热情和技术技能水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效益增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职工增强大局观念,为推动上海创新转型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建功立业。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踊跃参加“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各类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等劳动和技能竞赛中献计出力、积极作为。要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和实现上海创新转型贡献力量。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要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最大限度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国家和工会事业的发展中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上海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