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工会宣教文体工作要点

23.01.2015  11:13

  2015年,工会宣传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为主线,以市总工会成立9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实践,本着推进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宗旨,为职工福祉和精神追求、为职工出成果、出人才提供和创造条件。

  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职工思想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题宣讲活动。要引导各级工会发挥组织优势,运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下基层、进班组,面向职工群众开展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讲活动。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答职工所问、解职工所惑、释职工所疑,进一步坚定广大职工群众跟党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工会宣教工作要突出维权意识,培养职工的法治精神,维护职工精神发展权益。各级工会要着力加强对职工群众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工会群众组织的特点优势,广泛深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培训等各项需求。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宪法意识,坚定法治信仰,确定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年内,宣教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和劳权知识竞赛。

  3、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宣教工作联系一线职工的有效机制,主动关注、研判、把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实际需求。加强信息和职工思想动态工作,有效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准确把握职工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畅通职工思想反映渠道,引导职工理性维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推进“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劳模先进集中宣传。以全国劳模、市劳模评选年为契机,开展劳模先进集中宣传、系列宣传,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重温工运历史、演绎城市发展、诠释劳动价值、展示劳模风采,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十大“劳模年度人物”等典型宣传,举办上海地铁“五一”巡展,重点展示工运历史中的劳模先进,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时代主旋律。

  2、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适时编写《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读本》,征集职业道德小故事,培育宣传一批弘扬职业道德、践行价值取向、诠释志愿精神的先进典型,在广大职工中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宣传教育,引导职工认真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职场行为准则、文明创建标准和社会价值标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志愿服务,倡导社会公益,弘扬志愿精神,提升文明程度。

  3、推进上海职工浦江文化寻访项目。以上海工会成立90周年为契机,打造“三工”寻访线路,以参观工运历史遗迹、现代工业博物馆、寻访工运历史人物家人(同事)等,让一线职工亲身感受上海城市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了解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的深厚工业文明,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收集分析基层反馈,指导各级工会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设计寻访路线并进行项目申报,为一线职工创造更多感受城市文化、了解工运历史、走近工会组织的机会。

  4、举办上海职工城市文化定向寻访活动。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将城市定向电子地图、二维码等数字化模式与宣传工运历史、工会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以“寻找城市工业轨迹,感受城市发展变迁”为主题,以产业博物馆、老工厂为城市寻访定向点,按照走跑、自行车、公共交通等方式,设计10—15条具有教育意义的线路,引导职工通过亲子游、班组游、家庭游等文化寻访,深度了解上海工业历史文化发展,感受城市文明进步成果,并以微感言、微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举办上海工运历史寻访职工半程马拉松接力跑,以五卅纪念广场为起点,以上海工运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为接力点,设计北上、南下5条线路,由上海工运著名人物或抗日英烈后代进行历史回顾讲解,通过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征集感言、摄影作品。

  三、以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

  1、制订《上海职工素质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按照上海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会同市总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任务、技能指标和实现路径。探索设立上海职工素质指数,人性化设计、项目化维护职工的学习权,社会化推进、制度化保障职工的发展权,促进职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推进数字化职工书屋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在摸清全市职工书屋示范点、自建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硬件规划,探索20多个市区县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220个社区文化中心、2000余个职工书屋联动运作路径。结合实际,搭建平台,搭载项目,建设公益性电子职工书屋,将图书馆功能引入职工书屋,免费提供适应各行业职工不同需求的优质电子图书资源。

  3、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举办第十七届上海读书节。探索读书活动、市区县文化宫图书馆、培训机构与职工书屋的联动运作机制。结合工会成立9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重读历史、重读经典。做好EBA奖励实事工程。提高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创建水平,开展跟踪复查和专题调研。

  四、以建立完善职工文化服务体系为方向,进一步促进职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推进职工文体场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以实现工会文体场馆最大公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泛化为目标,在协调政策、整合资源、项目设置、服务途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规划实施等方面,与有关部门协同推动工会职工文体场馆回归公益、转型发展,落实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等职工文体场馆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工会文体场馆要姓工会的“”,突出“学校与乐园”的定位;工会文体场馆要姓公益的“”,突出公益性的要求;工会文体场馆要姓公共文化的“”,发挥公共文化的功能。推进“1+5+X”上海工会文体场馆建设项目,探索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运行方案,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2、建设保障服务体系适应社会化需求。重新打造上海市职工文体协会,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应职工发展需求。加强资源整合,探索社会化推进,力求使协会既依托工会组织优势,又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渗透到工业园区、楼宇、企业、班组等,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专业和业余结合的职工文化协会组织体系。运用新媒体手段,继续做好“公益乐学”、“爱乐空间”等文化服务项目,探索形成文化宫公益转型项目参考目录。加强分类指导,重心下移,鼓励各区县文化宫出思路、出方案,对形成良性发展的职工文化公益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并进行推介推广,加快其转型发展。

  3、推动职工文艺作品创作。以工会成立90周年为主题,以“力量”劳动组歌创作为核心,举办上海职工原创歌曲演唱会,编选“中国梦·劳动美”上海职工优秀原创歌曲并出版作品集。细分扎根基层的群文创作和反映职工需求导向的职工文艺精品,以工人主题为导向,发挥职工文艺志愿者积极性,创作符合上海职工队伍发展状况的文艺作品。举办首届上海市职工网络文化艺术节,开展好歌好曲大家唱、好舞好乐大家秀、好书好画大家绘、职工手机微摄影作品征集、职工微电影作品征集等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网络文化服务成果。

  4、开展各类职工体育赛事。以班组(团队)为主体,开展职场员工羽毛球比赛和楼宇职工骑游、铁人三项、上海职工线上数字马拉松公开赛等赛事。探索建设一支由工会干部、基层群众文体工作者和职工文体志愿者组成的工作队伍。在部分有条件的经济开发区、非公企业中推广健康养身讲座、健康咨询、心理咨询、职业体质监测等体育服务项目。推进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五、以增强工会干部工作能力为途径,进一步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与水平

  1、加强并规范上海职工文体协会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构架,逐步建立职工喜欢的各类专业委员会,培养一大批爱好者,结合志愿者队伍建设,在不断整合工会及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为基层企业及职工服务;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为职工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展示风采创造条件。

  2、推进“百师志愿团”建设项目。百师志愿团旨在积极争取志愿者协会支持,以市宫和市职工文体协会为依托,以社会化方式组织运作,开展职工文化项目培训,为基层企业和职工爱好者服务,将涵盖各类爱好者活动、文艺体育项目、组织策划与制作执行等在内的职工文化人才及师资队伍。2015年,拟选取声乐、摄影、主持、桥牌、沪语、舞蹈、书画等7个专项开展首批“百师志愿团”培训。对参与的工会文艺骨干和文体干部,将建立数据库,定期组织后续培训,提升职工志愿者专业素养。鼓励志愿者到周边工厂、车间,面向一线职工开展文艺培训。挂牌志愿者培训基地,以参与人数、项目效果、培训场次等指标进行评估考核,为实现培训人数较多、覆盖企业较广的志愿者培训基地挂牌并给予一定扶持,对优秀志愿者落实激励机制。

  3、加强宣教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和工作业务培训,通过示范、交流、观摩、报告等形式,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学习型组织、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知识等培训,着力提高工会宣教文体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4、加强部内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加大与市委宣传部、教委、文广局、体育局等单位、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兄弟省市工会的学习交流。以宣传工作例会制度为抓手,实现宣教干部与企业工会、一线职工双向互动。加强网络业务学习,有效运用新媒体,逐步实现实体工作与网上展示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