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干部师生对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反响热烈

22.05.2020  17:54

        2020年5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先后开幕。上海外国语大学干部师生热切关注“两会”盛况,通过多种形式踊跃收看大会直播,反响热烈。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本次“两会”是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恢复的重要时点上召开的关键会议。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直面挑战、重点突出、体现担当,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生命至上、民生导向”。报告特别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了高度关注,重点部署了“双一流”建设和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寄托着党和政府对“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的殷切期望,也让我们对教育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上海外国语大学将以实际行动把“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遏制疫情蔓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召开,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一个显著标志。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国家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稳”工作第一条就是“稳就业”。受疫情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以往更为严峻。上海外国语大学已按上级要求启动就业工作“百日冲刺”计划,打好学生就业攻坚战。学校全校动员,充实就业工作队伍、拓展就业渠道资源;推进分类指导,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力争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办学优势,全力做好援滇、援疆等扶贫专项的推进工作,加大制度保障力度,探索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帮助对口扶贫地区真脱贫,脱真贫,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学校赢得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发展契机,在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将要启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学校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教育事业“稳中有进”。

上海市松江区人大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无党派人士张帆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举世瞩目的“两会”胜利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总体部署下,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取得卓有成效的阶段性胜利,举国上下倍感振奋,欢欣鼓舞。与此同时,面对逆全球化持续升温、中美政治博弈激化的外部环境,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两会”由此被赋予更多期待,既总结抗疫经验,制定部署规划,尽快启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步入正常化轨道,又担当大国责任,为全球抗疫树立榜样和标杆。这次大会必将指引中国人民直面全球疫情后国际剧变的新格局,万众一心,励精图治,谋划方略,为世界的未来走势释放方向性信号。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不忘初心,用自己的知识、赤诚与爱心讲好每堂课,为党为国育人育才,与伟大祖国共同砥砺前行,铸就美好未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 :今年的“两会”比较特别,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发生不仅推迟了“两会”召开的时间,而且首次采取了视频采访的形式开展“代表通道”、“部长通道”,但会议的内容依然准确回应了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的关切。脱贫攻坚、“民法典”、完善健全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等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都将得到讨论。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继续“双一流”建设之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当更多地惠及贫困地区与贫困家庭。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领域研究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我们既要继续对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研究,同时也应当牢记,大学的首要职责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师必须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民革上外支部委员会委员俞祖成 :这是一次特殊的“两会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因抗疫而推迟召开的两会,必将有力巩固防控成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激励14亿中华儿女向着既定目标任务奋勇前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控制疫情蔓延的防线,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标杆。与此同时,通过总结这次疫情防控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全社会认识到不但各级政府需要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而且城乡基层社区也应尽快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我们相信,这次疫情危机将成为推动我国进一步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拐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志伟 :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两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对于此次两会,我有着如下期待: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此次“两会”契机更好地总结与整理现阶段有关疫情防控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两会”着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同时,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国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疫,也是今年“两会”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相信这一次两会也将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发展指明方向,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孙璐 :2020年“两会”的召开意义特别重大,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我十分关注两会议程,尤其是与教育相关的话题。过去的这几个月,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改变”一词的的深刻涵义:作息时间的改变,教学计划的改变,本应站在讲台的教师们蜕变成为新一代在线“主播”。当看到所教的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渐渐爱上了新的课堂,听到学生们说“老师的声音犹如寒冬的阳光,亲切而温暖”,不由感叹一切的“改变”都是值得的。因为变化之中,又有那么多不曾改变:党和国家一心为民的宗旨、社会各界众志成城的力量、人民群众的真诚与善良,这一切都诠释了的什么是人间大爱。作为一线的普通老师,传递新知、启迪思想、关爱学生的身心成长,也是我们不曾改变的坚守。正是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我们度过了百感交集的冬日,感受了格外珍贵的春天,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初夏,更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如今,“两会”胜利召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指明了道路。更让我们坚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品质。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董琳璐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一年半以来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更加清晰了教书育人的内涵与责任。作为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线教师,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发挥专业特色,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服务,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如何抵御疫情带来的长期风险,如何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做得更好。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研究生邬建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给我们国家的教育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在线教育的资源合理化(比如偏远地区在线教育资源设施配备不完善),民生教育质量的公平性以及短板,每个孩子是否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资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不禁让我深思。2020年,我们如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是每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用自身的绵薄之力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思政教育的学生,将坚决在毕业后去基层、去边疆、去祖国需要的地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想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张心怡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全国两会顺利召开,我们国家经受住了非常时期的考验,虽然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受疫情因素受创,但是基于过去中国经济取得的傲人成绩,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完成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具有充分和必胜信心。在教育领域,国家不断试点改革,推出了强基计划等新政策,教育改革在新的突破之后一定会更加公平,实现更好的教育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并且赋予教育“新的角色”。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