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举办2018年“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师生交流会[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实力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实现这一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为鼓励学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尝试前瞻性科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创新研究中心自2016年起发布“致远学者研究计划”,积极引导学校前5%的致远荣誉计划学生去关注并尝试挑战“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
2017年12月17日,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在闵行校区文选医学楼举行2018年“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师生交流会。现场聚集了一批活跃在新能源新材料、靶向药物治疗、暗物质探测、生物医学、网络安全等学术前沿领域的著名教授与青年学者。150名致远学子与顾问导师们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沟通,深入了解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的发展趋势。导师们在打开学生国际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们科学想象的空间。中心期待此次活动的举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特色的本科生课题创意,为致远学者项目申请与执行奠定基础。
提前入场的致远学子们一踏入会场,就被周围绘制着当今工程领域14个大挑战、125个科学之谜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幅海报给深深吸引住了。各位顾问导师精心准备的科研兴趣与方向的介绍展板也引发了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点燃了学生们探索科学真谛的热情。活动尚未开始,现场学生已经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
致远学院副院长夏伟梁教授宣布交流会开始
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邵志峰教授解读“致远学者研究计划”
致远学院副院长夏伟梁教授宣布交流会正式开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邵志峰简要介绍了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的概况、发展历程和“致远学者研究计划”的核心目标。他鼓励同学们从“众所周知的‘大问题’中发现灵感和兴趣”,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习与创造能力,注重学科交叉。随后,邵志峰教授指出“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对顾问导师的期望,希望导师“启迪同学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找到他们的兴趣和渴望,帮助同学们凝练项目的核心,确保学生是项目申请的主体”。最后,他用爱因斯坦的名言“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来勉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搜寻前沿科学/工程难题的突破口,在“致远学者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挑战和破解这些难题。
热情高涨,学术氛围满全场
此次参加2018年度“致远学者研究计划”的43位顾问导师来自14个学院,他们中既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也有近年来活跃在学科最前沿,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或“青年长江学者”殊荣的青年学者。其中,还包括了专程赶来的7位医学院教授和36名生物医学科学方向的同学。活动现场,顾问导师们的桌前围着许多认真倾听的致远学子。2017级物理学方向周知震同学在与顾问导师交流后,由衷感慨自己了解了许多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在短短的15分钟的交流中,他就对利用激光等离子体与外场作用来进行粒子加速这一完全陌生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图景,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科研的认识。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钟洪亮介绍有机光电材料研究进展和应用潜力
化学化工学院钟洪亮教授是有机光电材料领域的一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他不仅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给到场的同学,更勉励他们将思维模式从高中时期被动型的学习转向现代高等人才急需的主动思考的探究模式。他激励同学们要善于抓住自己的兴趣,主动开展科研实践,享受主动思考和自发探索的乐趣,和挑战难题的成就感。
学科交叉,思维火花争迸发
交流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鼓励导师们和同学们冲破学科、资历、背景、经历的藩篱,自由交流、探索,启迪思想的碰撞。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导师与同学围聚在同一张桌边热烈讨论的情景随处可见。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生物分子探测方向责任教授郭熙志对有如此之多其他专业的同学来向他了解“骨骼发育与相关疾病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而感到意外,也对物理方向几位同学所表现出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印象深刻。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孟国香与致远学子围桌交流多年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后的心得体会
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未来优秀研究者除了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孟国香认为“致远学者研究计划”为致远学子量身打造了一个不能囿于自己专业限制的交叉平台,在启迪同学探索各学科前沿发展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主动与不同领域专家交流的勇气,这些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们科研创新的启迪。
亲密互动,师生交流无间隙
几十张桌子,来来往往的同学与顾问导师,随时的驻足,随心的交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刘江来从事着幽灵粒子——“暗物质”的探测研究,他对会场上开放式的自由交流气氛表示十分赞赏。直径不到1米的台前,来往的学生络绎不绝,踊跃提出对神秘的暗物质探测的各种问题,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拘谨,致远学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交流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化学化工学院庄小东教授同2016级化学方向赵鑫阳同学讲授二维软物质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化学化工学院庄小东教授与2016级化学方向赵鑫阳同学在白纸上绘制着各种分子结构,探讨着不同维度下测量电荷迁移能力的先进手段。庄小东还邀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着未来改良二维软物质材料的各种可能性,或许一个增强石墨烯导电性能的技术突破已在孕育之中。
创新创造,争当科研排头兵
交流会后,许多同学和顾问导师意犹未尽。2016级“致远工科荣誉计划”冯寅潇同学谈到,这样的交流会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把握,更让他认识到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依赖于大量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2016级物理学方向的游景涛同学表示,当代大学生需以交叉通融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科学理论,方能不断拓宽学术视野,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何红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金放鸣也对“致远荣誉计划”学生提出了新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放开思想,想别人没想到的问题,做别人不敢做的实验,有信心、有能力搏击在学术突破的最前沿。
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金放鸣剖析“模拟自然加快地球碳循环”的研究思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何红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金放鸣也对“致远荣誉计划”学生提出了新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放开思想,想别人没想到的问题,做别人不敢做的实验,有信心、有能力搏击在学术突破的最前沿。
自2016年“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实施以来,中心遵照“独立自主、交叉创新、兴趣导向”,采用国际通用同行评议的方式,全球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担任评审专家,以“函评+终审”的方式,批准了9项“致远学者项目”立项申请。目前,“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交叉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培养效果逐渐显现。由2014级“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王子昭同学主持的2016年资助项目“高效界面能量转换机制及应用研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涛教授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章俊良教授两位“千人计划”顾问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应用高效太阳能蒸发膜,成功构建了高效、简单、节能的海水淡化装置,为解决世界淡水资源缺乏的重大挑战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该项工作已于2017年5月正式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并分别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届“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特等奖。
致远创新研究中心期待,更多的“致远荣誉计划”学生从自己的好奇心出发,兼收并蓄、纵横交叉,积极参与“致远学者研究计划”,勇于挑战,使“致远学者项目”成为他们学术生涯中的起点和重要里程碑。中心还希望通过该计划的持续实施与完善,探索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主动学习为导向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实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