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上限在哪里? 创作好电影是关键

19.06.2016  17:21

  6月19日消息:导演李安日前在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时表示:中国这么多人口,票房超过美国是早晚的事。不过,人口和票房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个话题引起业界热议。

  数字显示,在北美,去影院看电影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近七成,每年观影人次大约为12亿到14亿。也就是说,大约有2.3亿观众平均每年去电影院看五到六次电影。这已经是北美这样的市场能够达到的极限规模。

  那么,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上限在哪里?今年四五月份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屡屡探底,是不是意味着在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逼近了票房的天花板?

   单纯依靠新建影院,能带来的票房增长空间不到30%

  新增影院一直被视为拉动票房的主要因素。不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通过调查发现,这一方式对于提升票房的作用正在减弱———2011年之前,新建影院的票房可以达到790万元,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528万元。

  原因很简单,在2011年之前建设的影院,大多数的位置都是在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2012年之后,随着影院向下级城市覆盖,所增加的影院多数都开在了人口密度更低的区域。这些区域所能自然发生的票房是相对有限的,与人口密度高的区域相比,差距足足有7倍。

  陈沁由此得出结论:适合增加影院的区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而发达地区的影院数量已经接近饱和。单纯依靠再增加影院把更多没有进过电影院的观众拉进电影院,所产生的票房增量只能在30%以内。

   超过四成被非影院渠道分流的潜在观众,是市场的机会

  拓展城镇人口中的观众数量,也许会成为扩大票房的机会所在。传播学博士李湛是北京凡影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在昨天一场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凡影合办的论坛上,他透露了自己从事的一项调查的结果:在全国各个县级以上城市13岁到59岁的人群中,电影观众的人数占到三成。而在北美,这一比例为76%。

  能不能让这三成人口进影院的次数再多些? 李湛的调查显示:不可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一个普通观众一年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平均频率为7次。要把这7次提高到10次、15次,是非常难的事。

  不过,另一组数据令人看到希望:在上述受调查的人口中,还有41%的人从来不进电影院,却通过其它渠道平均每周观影一次。怎么让这些观众能够进电影院看电影? 很显然,这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好电影能带来的票房增长,才是真正难以预测的上限

  调查显示,这些选择在电影院之外的渠道看电影的人,更多集中在39岁以上。李湛表示,要扩大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把这些人吸引到电影院。“我们提出一个较可行的方案,就是创造好的内容,特别是多提供一些老少皆宜的影片,让市场的供应更多样化。

  陈沁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以北京一家大型多厅电影院在去年每个周末的票房数据统计为例:上映影片在网站上平均得分每高出一分,该影院在周末的票房就会提升35万元。由此可见当人们选择周末娱乐活动时,如果周边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比较好看时,他们很可能放弃其他消费,转而走进影院。而好电影带来的票房增长,才是真正很难预测上限的。

  多拍好电影,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票房。有专家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电影院观看一部电影,集体的仪式性对情绪上的渲染会强于其他任何途径,可以有效拉长一部电影的整体生命周期。这对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