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重大发展战略需求 本市加快推进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

25.09.2015  13:56
      为率先对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近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次会议,听取关于本市加快推进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情况的汇报,部署推进重点改革工作。

据悉,上海正在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是综合改革的“一体两翼”。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对上海高校相关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在高原上建高峰,一是提升本市高校学科在国际国内的整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高峰”“高原”学科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作用。相关高校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普遍认为,本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充分遵循了学科发展的共性规律和各学科个性特点,鼓励高校自主设计实施学科建设方案,“每一个学科的建设方案都不一样”,同时突出人才引进和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注重顶层设计 补缺强优 优化上海高校学科布局结构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引擎。本市高校学科建设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导,以学科前沿和目标需求为引领,通过优化本市高校学科布局整体结构,力争形成与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格局。

对此,全面梳理家底、对接需求,科学编制《学科规划》。本市以全国学科评估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类国际权威数据库,紧密对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等城市经济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对全市502个学科点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着力明晰上海高校学科的优势和“短板”,编制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本市高校学科中长期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力争到2020年,上海高校中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80个左右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

同时,以《规划》为指导,着力优化布局结构、凝练发展方向,以“补缺强优”的思路推动上海高校学科整体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建设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高原”学科群,提升全市学科整体水平,从而达到“强枝干、厚基础”的目的,同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推动“高原”上崛起“高峰”,并以此为基础进而支持形成若干高水平大学,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或前列提供支撑、夯实底蕴。就“补缺”而言,主要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急需但本市高校学科布局比较少、发展比较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协同式地“补缺做强”。就“强优”而言,主要针对现有布局中具有突出优势和创新发展潜力的学科点,尤其是发挥在沪部属高校的学科优势,“强中做优”。

突出动态调整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为主动对接世界潮流发展,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本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特别强调动态调整。为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轮3年建设周期(2015-2017年)内对在建学科点只作过程监测,只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支持力度和动态调进。第一轮建设周期结束时,将依据评价结果,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点继续给予支持;对建设进度缓慢、效果较差的学科点,科学实施退出机制;并及时将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纳入建设范畴,采用竞争机制同步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工业4.0、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重点布局,促使高校学科建设成为支撑和引领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动力。

二是全面瞄准上海“四个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对目前已纳入“高峰”“高原”学科的支撑度和匹配度进行评估,动态调整相关学科领域和建设方向,重点布局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紧缺产业的学科方向,如:信息技术、材料科学、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创新设计等。

遵循学科规律 创新体制机制 保障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在遵循教育发展、学科发展根本规律的前提下,本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采用“第三方遴选”方式确定支持范围,由相关高校对照学科建设的国际标杆,自主提出投入总量和结构需求。

同时,鼓励高校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除一些体制机制的天花板,比如引进人才的薪酬和保障制度、在编人员的激励制度等。着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校人事聘用机制和薪酬体系改革,明确人员岗位标准和建设工作任务,激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活力。通过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把经费更多地用于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上。

此外,本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还积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首先,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实施第三方评价。由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客观数据开展学科建设跟踪监测。其次,开展学科自评价。相关学科点根据建设方案,自主设立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学科自评。最后,在学科建设周期结束时实施综合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队伍水平和影响力、代表性成果、学校自设指标达成度等。绩效评价既反映建设成效,也记入学校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