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深 色渐浓--上海正逐渐成为“生态之城”

07.11.2017  20:55

梧桐已变金黄,枫树即将火红,夏天葱郁的绿树,已“”上了红、黄、粉等不一样的色彩,渐渐斑斓起来……最近,家住和平公园边高楼内的张阿姨,每天都从窗口眺望园内秋色,等待着“层林尽染”的时刻,“到最美的时候,就叫上老伴带上相机,满上海逛公园去。

绿化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上海市民而言,推门看得见绿,散步走得近绿,休憩摸得着绿,才是对生态之城最真切的感受。记者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近年来上海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全力增加绿色空间,2012年到2016年本市绿化覆盖面积从134405公顷增长到了143029公顷,相当于增加了42个辰山植物园。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10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895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0.6平方米,达到7.8平方米。上海,正逐渐成为一座彩林遍布、鸟语花香的“生态之城”。

城市公园秋色渐浓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客厅”,彰显着申城的气质。上海的城市公园或开阔或小巧,或以植物见长,或以布局取胜,连带着秋色也各不相同。

在上海植物园内,秋色最浓的地方要数槭树园了。经过本周末的降温,鸡爪槭又红了几分,三角枫的树冠外层光照充足的地方,也开始变红,成了“红绿相间”的模样。槭树园主管黄增艳说,园内的梧桐、椴树、马褂木等已明显变黄,乌桕则零星变色,预计要到11月中下旬才会到达最佳观赏期。而“网红”粉黛乱子草则表现上佳,仍营造着一团“粉色迷雾”的景致。

而市区内面积最大的世纪公园,“梧桐大道”和“银杏大道”成了周边居民每到深秋最期待也最爱去的地方。如今,临水的梧桐大道已一片金黄,银杏则半黄半绿,预计下周将逐渐进入“满树金黄”的境界。

郊野公园层林尽染

散落在上海外围各处的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则更为“原生态”,是都市人周末感受秋意的好去处,可尽情欣赏上海“生态之城”的秋景。2012年本市启动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以来,廊下、青西、长兴岛、浦江和嘉北等5座郊野公园已开园,广富林、松南2座正抓紧建设,预计到2020年郊野公园数量将达21座。

入秋以来,青西郊野公园内60多亩的“水上森林”,已逐渐成为“水上彩林”。“一部分池杉、水杉已经变黄,一部分则处于从绿到黄的阶段,再过一两个星期,会呈现金黄或深红色。另外,园内三深支路上有880棵银杏,如今也在逐渐变黄,到银杏落叶季特别好看。”工作人员介绍,入秋后园内游客量有所增加,每到晴朗的周末,许多徒步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都会来拍秋景。

此外,滨江森林公园和共青森林公园等本市森林公园,以树木高大、年份较长、密布全园为特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随处可见的青枫、乌桕、榉树、无患子已渐渐缤纷,虽然还未到落叶遍布道路和小溪的时候,但也很“撩人”。加上共青园内正在举办的菊花展,很有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觉。

老公园改造见缝插绿

近年来,上海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市民提升“绿色获得感”而动足脑筋。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曾表示,生态是上海的名片,绿色是上海的底色。要让上海绿起来,必须见缝插绿,向空间要绿,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新建公园绿地相对而言比较困难,因此老公园改造也成了“见缝插绿”的一种途径。

上周五起,静安区有着70多年历史的闸北公园开始改造,改造重点之一就包括绿化调整,丰富植物特色,围绕游人集中的活动场地,种植高大的树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定为“闭园改造”的工程,考虑到居民游园需求,现调整为“不闭园改造,局部封闭”,体现了相关部门为市民谋福利的诚意和善意。

在爱怀旧的上海人心里,老公园代表着旧时光和旧情怀。为让老公园更契合城市气质,绿化部门的“老公园改造”计划一直在进行中。去年,本市完成16座老公园的改造,如改造后的三泉公园,不仅路更宽、水更清、活动场地增加,就连应急避灾的功能也一起规划好了。“社区公园就要为居民服务,要成为一座更适合老百姓跑跑步、赏赏花的公园。”区绿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绿化市容局透露,上海现已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城市公园数量从2012年的157座增加至217座,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00座。而从2011年起,本市首批试点35座公园延长开放时间,至今年已达到133座。其中44家全天开放,76家全年延长开放。到深秋季节,“出家门即可赏彩林”已成为很多上海市民的常态。  

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