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学长[图]

07.02.2017  21:41

2017年2月1日,交通大学1949届土木系赵国藩学长与世长辞,享年93岁。    

赵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结构工程学专家。1924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汾阳,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50年赵国藩进入大连工学院任助教,1954年后历任讲师、教授、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并作为访问教授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短期工作。他相继被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赵国藩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中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求学交大 受益终身

13岁小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从军,家乡沦陷。1938年春,赵国藩随母亲跋山涉水,辗转逃难,在西安市郊区的农村读完了中学。当年身着长袍大褂的老师在艰苦条件下讲课以及他和同学们在煤油灯下自习作题的情景,一直深刻地留在赵国藩的记忆之中。    

1945年夏,由在四川全济煤矿做技术员的舅舅资助路费,赵国藩来到了重庆。他在一篇自述中说到,“我背着行李,依靠中学校友的帮助,在沙坪坝、歌乐山、磁器口、九龙坡辗转了一个月,考取了五所大学,最后选择了临时迁到重庆的交通大学土木系,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入学不久,抗日战争胜利了。1946年春,交大迁回上海。大学生活期间虽然条件艰苦,但赵国藩照样刻苦学习。当时交大好多著名教授为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授课。著名的力学专家徐芝纶教授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学”一系列土木系主干课程,并亲自指导赵国藩将“结构学”听课心得写成论文,帮他逐字逐句修改,推荐刊登在当时的油印刊物《交大土木》上,这也是赵国藩学习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回忆起徐芝纶教授,赵国藩说:“他学识渊博,教学深入浅出,如一溪清水,透彻见底。听他讲课时,往往不知不觉下课铃就响了,真是‘终身受益’。”或许受此影响,赵国藩在此后数十年教学工作上,始终告诫自己“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1949年赵国藩交通大学毕业照

功勋卓越 桃李芳芬

1949年上海解放后,赵国藩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同年9月至1950年7月,在齐齐哈尔铁路局和兰州大学工作,1950年8月来到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历任讲师、教授、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他还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等十多个学术职务。他曾任《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港口工程》等学术刊物编委。1985年以来,曾先后20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委员、分组会主席、主席团成员、主席等职务,先后14次应邀去瑞士、日本、捷克、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高校讲学。1994年来,担任国家科委攀登计划中工程与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1年赵国藩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土木系做访问教授

20世纪50年代,赵国藩在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6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广义随机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法和精度较高的二次二阶矩法、四阶矩法、体系可靠度分析法,以及用模糊数学分析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研究成果。赵国藩还提出了裂缝控制计算方法、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和混凝土构件裂缝失稳扩展计算方法。他在混凝土静、动力学研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抗震设计研究等方面都有学术建树。    

数十年来,赵国藩一直奋斗在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工程技术前沿,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完成了“七五”、“八五”期间国家一些重大项目的关键性课题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达到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分别获能源部199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电力部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汇总研究成果“混凝土静、动力学特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赵国藩在工作中

1999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赵国藩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同年获得辽宁省教师最高荣誉——辽宁省功勋教师的荣誉称号。俯首耕耘数十载,回首间,已是桃李遍天下。赵国藩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他带领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成为中国首批硕士点,并于1984年创建博士点。他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68人,硕士生87人,博士后9人,访问学者2人。他们之中很多已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等等,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奋斗着,为祖国和社会贡献着光与热。    

饮水思源 风范长存

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成就、辉煌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具有大师的风范、大师的品格。赵国藩院士便是如此。他为人十分谦虚,当他领导的课题组得到了众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认同和赞誉的时候,赵国藩却始终认为,这都是集体力量共同奋斗的成果。谈及以往几本专业规范的工程调研、专题研究和编制工作,他由衷地感激所有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帮助,使他“学到了学校中难以学到的工程实践知识”;谈及十多年的课题研究,他谦虚地认为在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有研究室的老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以集体的力量,向国家汇报了研究成果,“师生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促进了我的业务学习”。  

1998年赵国藩在资料室

此外,赵国藩常以“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家庭好”作为赠言,祝福、勉励毕业的学生。这“四好”是他对学生的勉励,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的写照。他晚年仍积极投身、关注教育与科研事业,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每当学生们与青年教师们看见他慈祥的面容、健朗的身影时候,都能感觉到一种力量与温暖。    

对于家庭,赵国藩感慨父母恩情永难忘:“一生之中,深感遗憾的是未能报答在抗战逃难的艰苦岁月中因病早逝的慈母,和含辛茹苦、独自生活养育我和两个弟弟上了大学的慈父。”同时,他感谢妻子在漫长的50多年的人生路途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相互搀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在自述中深有感触地说,“特别到了晚年,我那多病之躯更得到她无微不至而又非常辛苦的照顾。1993年,我曾在医院的病榻上写下‘世上自有人情在,难比贤妻一片心’。”    

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崇高的师德感化人、以谦虚的作风影响人,赵国藩更以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感召人。工作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只要是人在学校、身体允许,已是耄耋高龄的他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民主生活会。一代大师的党性修养与组织原则让人钦佩,让人感动,让人崇敬。    

在赵国藩院士八十寿辰暨从教五十五周年的庆典上,大连泛化集团董事长安玉杰这样总结赵院士对他的影响:首先是品德,赵院士谦虚、和蔼、严谨是对他的心灵的升华;其次是功业与威望,赵院士德高望重,在科研、教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远是学生们的榜样;第三是赵院士师学术思想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在校的时候,就是在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以后,依然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与熏陶,在赵国藩院士的帮助下步步前行。    

1996年,赵国藩回到母校,参加上海交通大学100周年校庆庆典,学校赠予每位校友一枚纪念章,上有“饮水思源”四个字。“‘饮水思源’,这‘源’什么?是伟大祖国的培养,是父母的养育,是恩师的教导,是友情的帮助,是集体的支持,是师生的‘教学相长’,是家庭的恩情。饮水,必须思源!”他这样阐释着,也终生奉行着。    

2011年,赵国藩院士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校友会成立,他受聘名誉副会长。成立大会现场,时任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徐飞向他颁发了“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证书,赵国藩院士对母校的褒奖表示诚挚的感谢,祝愿母校越办越好,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2011年时任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徐飞向赵国藩颁发“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数十年来,赵国藩院士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以勤奋求索的态度、严谨谦虚的作风、厚德载物的精神,在科研、教育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斯人长逝,其德永馨。黾勉后世学子,不忘饮水思源。愿高尚之风,久久传承!    

注: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赵国藩:《赵国藩院士自述》,摘自《沧桑》2002年第1期,第2-4页,刘精晶:《功勋著 桃李芳 师风传》(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网),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校友会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