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先进工作者、华师大一附中教师陈明青

30.12.2020  23:10

  陈明青,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中政课教师、学生处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二十多年坚守中学思政教学一线,是上海市中学政治学科的优秀中青年骨干。她活跃在“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基地”等平台,作为市、区级基地的主持人培养了几十名教学骨干。

  早上8点,华师大一附中尚真楼,陈明青迈着小碎步匆匆赶来。眼前的她,齐耳短发,一副细窄黑丝边眼镜,身着卡其色风衣,夹着课本,走路带风。和印象中严肃呆板的政治老师不同,她亲切风趣,说话轻柔,语速飞快,不时报以微笑。没有枯燥的说教,自带一种亲和力和说服力。 “1998年刚上班时,我就暗下决心,要改变大家对政治老师的老印象,至少让学生觉得我还蛮有趣的。

  从教22年,陈明青活成了00后心中的“网红”思政老师,连续13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她的课有趣有深度又接地气,学生们爱上,还把她当成知心大姐,课余都爱找她唠家常聊心事。“思政老师专做‘人’的思想工作,心中有爱,才能在学生中播撒爱的种子,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陈明青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鼓舞和唤醒,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价值观正确了,就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思政课要融入学生生活中去

  问:您是全国模范教师,去年3月,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您作为仅有的8名代表之一,代表全国高中思政课教师汇报情况。这次又被评上全国先进工作者,感触一定很深吧?

  答:我并没有把这次荣誉看成是对我个人的褒奖,而是把它作为对所有立足讲堂、献身于思政教育事业的同仁的一种鼓励。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我们这个群体需要有人站出来,告诉大家思政老师的形象是怎样的,思政教育到底都干些什么。

  问:听说学生们很喜欢上您的思政课,“有血有肉”、生动有感染力,一点都不枯燥乏味,您有啥“独门秘籍”?

  答:思政课要有温度,既能“惊涛拍岸”,更能“润物无声”,关键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那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聊了。在他们慢慢接受过程中,你就能理直气壮、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举个例子,针对进博会期间,习近平给上海提出的新三大任务,有学生提出“北外滩能否成为新的自贸区”?这是个有趣的课题,后来我带这个男生去调研,发现原来他是从徐汇区搬到北外滩来的,这两年徐汇房价飞涨,北外滩却没怎么动,父母为此一直争论不休。

  这个课题并不出彩,却有意外的收获——有同学查阅了北外滩规划后,想到这里工作了,“北外滩未来发展潜力老好的,我想回来做公务员。”什么叫家国情怀?孩子对虹口的爱其实已经融入言行,长大愿意到北外滩来工作,这就是爱,就是一种奉献。任何微小的个体,当他和祖国联系在一起,都会顶天立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政治理论从来不是靠灌输,而是学生用一个个脚印参与出来的。实践活动不在于孩子们最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他们能学着用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调查,发现各种社会问题。思政老师就是要将理论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所有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就在这些关联当中,我们只是做了转化和桥梁。

   课有吸引力学生自然会靠近你

  问:的确,现在的高中生不爱接受老师的单方面“灌输”,他们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您是怎么一步步走进他们心里的?

  答:你的课吸引他们,他们自然会到你身边来,而当你和他们在一起时,了解他们就一点都不难了。

  思政课是门综合学科,教思政的老师各学科都要懂点。我经常到各科办公室串门,物化老师常开玩笑说,她又跨学科抢“生意”来了。听说化学课刚做完滴定实验,我上课就趁热打铁,解释啥叫“从量变到质变”。同学们马上举一反三说,世界还是普遍联系的呢,这不,因为天气不好,实验就做不出来了。

  问:就像您说的,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光有理论不行,还得有方法。让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之余,还能将“知道”理论变为“”理论,您是怎么做到的?

  答:首先,要有同理心,理解你的教育对象。共情才能共鸣,有信心才有信仰。我和学生交流时喜欢多听少讲,除非大是大非,否则不会做过多的价值判断。我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经常逛B站,看弹幕了解时下的流行思潮,学习用学生的话语体系,有时突然冒出一句“这就是你们说的很可吧”,他们立刻会心一笑。

  其次,坚持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理念,帮学生扣好人生一粒粒重要的扣子。

  再次,开门办思政。思政课是活动性学科,需要反复实践。我们把科学家、人大、政协、场馆等各种社会资源引进来,让课堂活起来,灵动起来。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