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越冬候鸟到来 芦苇滩与飞鸟共奏"圆舞曲"

28.11.2016  14:33

冬日清晨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黄色的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结队的越冬候鸟或在水上悠闲觅食,或展翅齐飞于空中。阵阵鸟鸣协奏出一曲自然“圆舞曲”,令人心旷神怡,恨不得停驻在这里,感叹一声,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这片浩渺无际的芦苇滩涂与飞鸟。

然而,你可知道,这样的和谐倾注着东滩守护者们的努力与心血。

互花米草疯长侵吞家园

崇明东滩是1144号国际重要湿地,也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地处一江两海的东滩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与独特,芦苇、海三棱藨草和藨草等本土植物,为鱼类和底栖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东滩湿地,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但是,随着“外来客”互花米草的不断入侵与扩散,东滩的自然宁静被打破。互花米草原生长于北美洲,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风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作用,曾作为促淤固滩保堤的“良方”被引入我国。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互花米草是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也在崇明东滩引种,由于自然扩散和人工移栽,其分布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14年已达2200多公顷。互花米草有着超强的繁殖力,东滩的本土植物就此陷入“生存危机”,互花米草所到之处,发达的根系让底栖生物毫无栖身之处,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本土植物,不得不将生活的地盘拱手相让,严重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面积,造成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和生态系统退化,威胁到了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的栖息。

人草大战”保住鸟儿栖息地

为了尽快控制住互花米草的扩张,改善入侵地的生态系统质量,稳定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2006年起,东滩保护区开始了一场持续长达10年之久的“人草大战”。

2006年开始,东滩保护区联合市有关部门和高校,开展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研究,论证《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从2010年开始,在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着力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示范项目一、二、三、四期工程,在保护区内的捕鱼港区域,形成了13280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水鸟栖息地优化区,成功控制了项目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生长和扩张。

生态修复为让鸟儿回归

2012年底,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得到立项批复,并于2013年9月开工实施,实施面积达25平方公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汤臣栋表示,从2013年至今的三年多来,东滩的守护者们修大堤、筑涵闸、控米草、营漫滩、建岛屿、种海水稻、恢复海三棱藨草……

经过治理,如今每到夏季,捕鱼港优化区已成为部分夏候鸟优良的繁殖筑巢场所。每到春、秋季,鸻鹬类迁徙过境时,这里成为大量鸻鹬类水鸟的停歇地。到了冬季,则有大量越冬雁鸭类在此夜宿休憩。

几年来,东滩保护区员工们殚精竭虑、辛勤劳作,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无论寒冬酷暑坚守在生态修复工程现场。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鸟儿们的到来,小天鹅、黑脸琵鹭、无数的鸻鹬、无数的雁鸭……而越来越多鸟儿的回归,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为了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和未来。同时,这也是为了履行保护区的国际义务,向世界表示正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的另外一面。

小天鹅现身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区域 袁赛军 摄

东滩湿地鸟的乐园 黎军 摄

黑脸琵鹭 袁赛军 摄